宜居宜業(yè)城區(qū)
孕育近鄰友愛大家庭
>>文章節(jié)選
2005年,Uncle Ben決定在廈門開家分公司,在湖濱北路KFC樓上租了一個單元房。雖然產品銷路一般,但Uncle Ben四處推廣樂此不疲。之后,他被任命為惠靈頓市議會在廈聯絡官,而且經常是唯一履此職務的新西蘭人。2006年6月15日,新西蘭著名紙媒Business Day大版刊出對Uncle Ben在廈門的外貿事業(yè)專訪,對廈門與惠靈頓友好姐妹城市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表達了熱切的期望。
與此同時,他足跡遍布閩南各地,驚嘆于閩南文化的多樣性,即使漳州和泉州這樣的近鄰城市也十里不同音。鼓浪嶼、中山路、廈門大學、白鷺洲公園、土樓……僅僅寫下這些熟悉的名字,都讓Uncle Ben熱淚盈眶。他對廈門的印象從未褪色,因為他覺得廈門是一座從不需要睡覺的城市,總是日新月異。許多變化都令人驚喜。廈門大可為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居民的多元融合而驕傲。這個曾經的小漁村仍然會因為人們之間相互關懷而備感溫馨。
“一旦疫情減緩,或者旅行限制不那么嚴格,我就要飛回廈門!我渴望見到我的家人和朋友,重溫濕潤的空氣,享受冬日的陽光,去海邊享用廈門著名的海鮮美食。”Uncle Ben在郵件中殷殷所期。
“在與Uncle Ben溝通對話中,盡管是通過線上的方式,但是他言語間流露出的情感真摯而細膩,是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詹朝霞感觸頗深地說。
在中心城區(qū)思明,像Uncle Ben這樣深愛著這片熱土的外籍友人越來越多。在官任社區(qū),這里居住著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51名境外人士,是廈門境外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他們和廈門人互為鄰里。
今年疫情發(fā)生后,他們更是經受住考驗,社區(qū)中外志愿者第一時間奔忙一線,為中外居民宣傳各種政策、提供各種健康服務,筑起堅強的抗疫防線。
在這個溫馨的“地球村”里,即使是小小的官任社區(qū)陽臺菜園,也成為中外居民共倡綠色生活、發(fā)展互助友愛的鄰里空間。前段時間,在官任社區(qū)陽臺菜園開放日中,便舉行了一場中西美食文化交流活動,中外居民將種植的蔬菜等制作成地方特色美食,其樂融融共享美味。
扎根思明宜居宜業(yè),中外居民逐漸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這是發(fā)源于思明的“近鄰”模式在深入實踐中取得的可喜成果。
前不久,在“弘揚志愿精神,共筑大愛之城”廈門市思明區(qū)第五屆志愿服務文化節(jié)上,思明區(qū)國際聯合公益志愿服務隊同步成立。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志愿者們用漢語齊呼“我愛思明,我愛廈門”。一番表白,令人動容。
中心城區(qū)思明高品質的美,已不僅僅是高顏值,還有由內而外散發(fā)的國際范。(記者 吳燕如 通訊員 夏思萱)

掃一掃二維碼
閱讀故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