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市民漫步中山路,體驗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臺海網(wǎng)8月27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緊鄰鷺江道的中山路步行街是外地游客來廈的“打卡地”。沿街兩側(cè)保存完好的閩南騎樓建筑,是中山路的一大特色。騎樓下,分布著許多潮牌商品店、老字號專賣店、伴手禮商店和美食餐廳。中山路步行街見證了廈門商業(yè)繁華乃至城市發(fā)展變遷的歷史。
傍晚,中山路步行街霓虹燈亮起,外地游客和市民漫步中山路,大家休閑購物、享受美食,感受本地風土人情,體驗豐富多彩的夜間休閑生活方式。
【美食匯聚】
特色小吃琳瑯滿目 營業(yè)時間“超長待機”

黃則和店外等待消費的游客。

游客在黃則和選購特色美食。
燒肉粽、沙茶面、花生湯、魚丸湯、肉脯、春卷……中山路步行街上走一圈,你可以搜羅到許多代表廈門味道的美食。
位于中山路22號-24號的黃則和,是這條街上富有人氣的老字號。品牌運營負責人蔡菲菲告訴記者,這家門店上世紀50年代就開業(yè)了, 直到今天,店里的花生湯、韭菜盒、炸棗依然是廈門人的老味道。也正因此,有不少游客都會將“黃則和”寫進旅游“打卡”攻略里。
“來店里的客人吃得最多的還是花生湯,往年高峰期一天能賣出近3000份。” 蔡菲菲告訴記者,8月初,第二屆廈門日報社·民生銀行新媒體粉絲節(jié)在中山路步行街連續(xù)辦了三天,游客和市民扎堆到店里消費,花生湯窗口又排起了長隊。許多本地市民,特別是上了歲數(shù)的老年人,特意趕來就是為了吃一口廈門老味道。
蔡菲菲說,像花生湯這類傳統(tǒng)小吃配料只有花生、白糖和水 ,但用料和工藝都十分講究。黃則和花生湯的特點就是“酥兒不爛”,花生仁要選用沙地花生,按照標準要去膜、去蒂、去壞的,經(jīng)過4-5小時的燜制,可以使花生仁不散,入口即化。
邵子牙貢丸·魚丸店已經(jīng)在臨近中山路的定安路上經(jīng)營了41年,如今,邵子牙也在中山路步行街開設了新店。“老饕就認這個味道,我們最晚零點才能打烊。”門店負責人告訴記者,特別是到了夏季的夜間,是中山路人流量最大的時候。正值周末或節(jié)假日,門店甚至要延長營業(yè)時間至零點。他直言,雖然這幾年店里針對年輕人群體也研發(fā)了蝦滑等新品,但最受本地市民和游客歡迎的仍然是店里的招牌鯊魚丸和貢丸。
“既然是老字號,從某種程度上我們也代表了廈門人的口味和形象,所以從選料到工藝一直有我們的堅持。” 他告訴記者,做丸子就是“三分功夫七分料”,就比如店里的招牌鯊魚丸,用料就是小白鯊、豬油和一點點調(diào)味,湯頭就是簡單的底湯加上芹菜末和少許白胡椒,吃的就是食材的味道。
疫情期間,除了本地市民到店購買外,外地游客通過線上下單的銷售額也大幅增長。“嘴是不會騙人的,好的產(chǎn)品才能贏得食客的認可和信賴。”邵子牙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