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8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集美大學大三學生舒可寶是這學期集大唯一允許返校的非畢業(yè)年級學生,這次破例只因他要做的一件事——昨日,舒可寶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捐獻了233毫升造血干細胞,救治了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他是我市第9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沒想到這么快就遇到配型成功的患者。”昨日下午,舒可寶歷經(jīng)7個小時完成捐獻,心情輕松。公開資料顯示,非血緣關系之間的造血干細胞配對成功率僅十萬分之一,有些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等待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捐獻,而舒可寶僅僅加入中華骨髓庫五個月,就幸運地獲得機會。
去年5月,集美大學舉辦無償獻血周活動,前去獻血的舒可寶,上網(wǎng)查閱了何為造血干細胞捐獻,欣然同意入庫。去年10月,當他接到初配吻合的通知時,心里其實已馬上做出決定,但出于對家人的尊重,他還是先向父母說明了這件事,征得家人同意后才答應捐獻。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舒可寶的捐獻計劃。捐獻日期確定后,當時他仍在重慶老家。舒可寶希望能回到自己入庫的地點廈門實現(xiàn)捐獻,也希望早點回校專心準備考研。在市紅十字會的幫助下,他向集美大學提出申請,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
5月30日返校后,舒可寶在等待捐獻的時候,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加緊鍛煉身體。完成捐獻后,舒可寶收到患者托醫(yī)生轉(zhuǎn)交給他的一封信,他第一次知道受助者是一名與他年齡相仿的高中生,“他那么年輕,我能獻出一點造血干細胞幫助他,非常值得!”舒可寶說。(記者 衛(wèi)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