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9月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 常海軍/圖)70年前的1949年,解放軍戰(zhàn)士前仆后繼,在炮火中接力,將解放廈門島的第一面紅旗插在神山山頂。
70年后的今年,新中國迎來70華誕,在老黨員和新青年的注目中,紅旗插遍了神山三航小區(qū),發(fā)揚與傳承“紅色精神”。
昨天,為響應海峽導報發(fā)起“把紅旗迎回家”倡議,廈門殿前街道神山社區(qū)聯(lián)合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簡稱:三航六公司),為神山社區(qū)三航小區(qū)的居民和圍墻插上五星紅旗。
同時,三航六公司的青年團員和年輕黨員,頂著炎炎烈日,在三航小區(qū)開展了“我與祖國共奮進——國旗下的演講”活動,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恰似一顆顆拳拳紅心。
神山上 紅旗飄飄
昨天的神山社區(qū)三航小區(qū),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原來是神山社區(qū)響應海峽導報“把國旗迎回家”號召,聯(lián)合三航六公司為三航小區(qū)居民插紅旗的現(xiàn)場。
陳玉漢是三航公司老員工,1978年他隨著三航公司來到廈門,在這里一住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家在三航小區(qū)的一樓,是小區(qū)里第一個插國旗的家庭。“我們那個年代,建設廈門全靠一雙手,那么艱苦的條件,每天看到紅旗飄揚就充滿了干勁。”陳玉漢說,導報這個活動很好,給小區(qū)插上紅旗,讓大家在如今退休的好日子里,不要忘了過去的艱苦歲月,“我孫子一歲多,我經(jīng)常會給他講我們那個年代里紅旗的故事,希望他以后成為棟梁”。
家住五樓的李一德,也在昨天給陽臺插上了一面紅旗,“你們看,那就是我家,紅旗飄飄的多好看。”指著自己的家,李一德感慨道,1984年,他跟隨三航公司來到廈門,建廈門大橋水下工程時負責工地安全,那時候紅旗飄揚就是向他們發(fā)出號召。
李一德說,看著五星紅旗在小區(qū)里飄揚,回憶像一幀幀電影一樣,“這個活動太好了,有了紅旗才有個國慶的樣子,插了紅旗,小區(qū)里一下子暖和了很多,熱鬧了很多啊。”
紅旗下 頌歌嘹亮
張水波是神山社區(qū)的書記,在聽到海峽導報的號召后,他第一時間表示要響應,“作為紅色基因的社區(qū)所在,把紅色基因保護好、學習好、傳承好、發(fā)揮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們不僅要讓紅旗飄揚在神山,還要歌頌它、傳揚它”。
他的想法,與三航六公司團委,不謀而合。
昨天下午,三航六公司團委,組織20個三航年輕員工,統(tǒng)一著裝,手持小紅旗,來到三航小區(qū),頂著炎炎烈日,青年團員和年輕黨員舉行“我與祖國共奮進——國旗下的演講”活動,分享各自心中對紅旗的理解。
23歲的常笑,今年7月份剛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yè),現(xiàn)在在三航六公司漳州LNG碼頭工程項目部工作,身著整套工裝的他,回顧了三航公司在建設廈門時的成績,展望自己未來能做的貢獻。
他說,從廈門第一座港口東渡港通船,到中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大橋廈門大橋通車,又到世界上距海平面最近的大橋演武大橋落成,三航公司為廈門添上了一件又一件新裝,前輩們開山架橋的革命精神,正像一面面紅旗迎著風的樣子,樸素堅定。“這一代沒經(jīng)過艱苦歲月,但艱苦樸素的精神不能少。”站在紅旗下,常笑發(fā)出了吶喊,“我甘愿做祖國成長路上千萬顆鋪路石中的一顆,但我要做最耐用的;我甘愿做祖國成長路上千萬組螺絲釘中的一枚,但我要做最耐銹的;我甘愿做祖國成長路上千萬個承重梁的一根,但我要做最堅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