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909路公交車,由寬闊的324國道拐進坂頭水庫支路路口不過數十米,眼前突然開闊起來,一座八墩九孔的舟形石板橋寂寞地橫跨在溪水之上,這就是苧溪古橋了。
苧溪橋的歷史
苧溪橋始建于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重建,是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是廈門現(xiàn)有最古老的石建橋梁,與泉州洛陽橋齊名,是閩南地區(qū)至今保存原貌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橋之一。
橋身呈平梁式,東西走向,全長73米,寬2.6米,高4米左右,橋下八墩九孔,橋墩呈舟型,橋面由48塊花崗巖條石板鋪成。
千百年來,古樸的苧溪橋靜靜地躺在路邊,由于年久失修,橋墩、橋板和引橋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損壞。2006年廈門市政府撥出??顚ζr溪橋進行了一次大修。
踏上厚實的石板橋,遠望那水庫堤壩,再看看眼前的高架橋和現(xiàn)代樓房,古橋顯得更加的滄桑,不禁想起元代文人鄧子實的《苧溪》一詩:“日照松稍宿雨乾,秋風剪剪作輕寒。青林缺處云山好,更過橋面仔細看。”描寫的就是當年古橋的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