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東孚的發(fā)展
是海滄工業(yè)化、城市化的一個縮影 
那么鳳山的巨變則是
東孚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一記生動寫照
鳳山,原本由三個自然村組成
因工業(yè)區(qū)和物流園開發(fā)建設需要
先后被征拆了后浦、烏石浦兩個自然村
僅保留鳳山自然村在傳承和延續(xù)
……
為城市化進程留住文脈
為新農村建設留住鄉(xiāng)愁
在中央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引下,海滄積極傳承耕讀文化,以打造社區(qū)書院為主要平臺,不斷弘揚,“勤勞自強 好學文明”的耕讀精神。即將開門迎客的鳳山書院及其鄉(xiāng)愁館,正是東孚街道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qū)有關精神的創(chuàng)新產物和文化載體,它告訴人們,鳳山是一個古風尚廉的海滄文明社區(qū)。
這里有著
開拓前行的古道良風
勤耕尚讀的傳世家風
樂善文明的淳樸民風
廉潔有為的基層黨風
這里將是
東孚傳承古風尚廉的示范點
海滄弘揚耕讀文化的示范點
廈門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示范點
書院在,鄉(xiāng)愁在
鄉(xiāng)愁在,一切都在
……
01
萬善堂
走進鳳山書院及其鄉(xiāng)愁館,首先值得參觀的是萬善堂。
萬善堂是世世代代鳳山兒女民間信仰的主要陣地,也是每年一度的萬善堂民俗文化節(jié)的盛會舉辦地。
萬善堂建于1736年、清朝乾隆元年。傳說,修建萬善堂和古代一條從漳州到泉州的古驛道有關,驛道前身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鳳山所處的位置,當時正是古驛道中間。到了明末清初,有個官方驛站就設在離鳳山不遠的深青村,來往鳳山的人更多了,驛館和集市也越來越繁榮。
按照我國民間傳統(tǒng),聚集的人多了就需要有個祈求平安的場所,萬善堂便應運而生。
萬善堂現在是鳳山社區(qū)最有特色、香火最旺的民間宮廟。
門前對聯(lián):“碧風嶺前建佛殿賴神庇佑”,主要是說萬善堂所處的地理位置,需要諸方神靈的保佑;“貞江深水鳳結連永世不變”,主要是說萬善堂的人文歷史,“貞江”是說貞岱,“深水”就是說深青,而“鳳連結”是指鳳山與貞岱、深青三者在地理上相連續(xù),在人文上又是宗親,都姓蘇,這種血脈相連是永遠不會變的。
宮廟內主神供奉的是觀世音佛祖,兩邊分別供奉鳳山當地民間信仰“豆腐公婆”,以及地藏王菩薩。
豆腐公婆是鳳山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據傳說,是因為當時李世民游地府沒錢安慰冤魂野鬼,向豆腐公婆借錢后,才得以回歸陽間。
豆腐公婆為什么在地府有錢呢?宮廟里的一幅對聯(lián):“善事多為善惡分明終有報,萬志成城萬民敬仰永流芳。”說得就是“豆腐公婆”的“善事多為”、一生都在做善事,平時賣豆腐有賺錢,一方面拿賺來的錢慷慨贊助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另一方面就拿賺來的錢燒金箔紙錢來積陰德。
由于豆腐公婆一直沒有合適的祭拜對象,地府只好把越積越多的金箔紙錢給他們暫存在一間空房子里。
李世民因此就找豆腐公婆借了錢,他游地府還陽后,曾打算來還豆腐公婆的錢,結果發(fā)現自己國庫根本還不起這些錢,因為數量太大。他就送了一車金銀給豆腐公婆,當時鳳山正逢災害,豆腐公婆把這些金銀全部拿來接濟百姓。
李世民覺得豆腐公婆的為人十分值得提倡,百年之后要把他們供奉起來,因此鳳山才有豆腐公婆的信仰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