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埭遼公園煥發(fā)新活力。圖為孩子們正在公園游玩。
臺海網(wǎng)6月16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從廈門曾經(jīng)最大的水庫,到令人扼腕嘆息的“垃圾場”;從只有“耐臟”的胡子魚才能生存的臭水溝,到湖里區(qū)最大的生態(tài)公園之一……埭遼湖的華麗轉身,埭遼公園的建設改造,正是湖里區(qū)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還百姓一方凈水的最好例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以來,在河長制責任問題導向下,埭遼湖正開展五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升級。引活水、截污水、種植物、勤管理,重獲新生的埭遼公園,將進一步煥發(fā)新的活力。
昔日廈門大水庫
淪為“臭水溝”
行走在埭遼湖邊,身邊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放眼望去,清新的湖面上掠過幾只水鳥,點起波光粼粼。倚著防護欄向下看,清澈的湖水中,一群群小魚正歡快地游著。游客們也喜歡這里——有的攜親帶友散步,有的環(huán)繞湖邊奔跑,好不熱鬧。
說起埭遼公園和它的前身埭遼水庫,不同年齡段的廈門人,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印象。時光回撥到本世紀初,作為廈門曾經(jīng)最大的水庫之一,那時的埭遼水庫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群結隊的水鳥和白鷺,上千上萬條魚游弋其中,伴著朝霞或晚霞,猶如仙境。
隨著城區(qū)的發(fā)展變遷,埭遼水庫進入了“生命中”黑暗的年代。挖掘機的轟鳴聲中,埭遼水庫的水域面積不斷縮小。到2010年前后,水庫降級成為池塘,除了臨時性排洪,已不具備水庫的基本功能。加之周邊未開展截流排污工程,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湖內水質日益惡化,氣味難聞。
臭水溝、垃圾場、淤泥混濁……埭遼水庫光澤不再,成了“老廈門”心中的痛。每逢夏天,湖面上臭氣熏天,更是令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埭遼水庫,何時才能重現(xiàn)昔日的美景,華麗變身?
清淤引水塑造景觀
公園迎新生
轉機悄然而至。2013年起,由湖里區(qū)與廈門火炬管委會共同出資推進,埭遼湖開始了全面整治行動,實施美化“手術”。整治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困難——由于常年累積的淤泥、附近的排污點都較多,僅清淤、截污的工程,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為了讓水真正“活”起來,有關部門更是將九龍江的原水引入湖內激活水體,實現(xiàn)水體交換,并定期換水。
之后進行的改造提升工程,讓埭遼湖真正重獲新生。沿著整個水域,1.5公里長的環(huán)形步道蜿蜒延伸,一排排黃瑾樹撐起了樹蔭,還有鮮花點綴其間。沿岸邊筑起護欄,設置座椅,都為公園增添了安全與溫馨。
利用埭遼湖的水體,結合岸上景觀塑造,埭遼湖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大型生態(tài)公園。2015年完工的埭遼公園是湖里區(qū)最大的公園之一,加上水體面積,總面積達14.8萬平方米,水質清澈、空氣清新,水鳥和白鷺回來了,居民游客回來了,往日的美麗與安寧回來了。
去年,湖里區(qū)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埭遼湖納入了河長制監(jiān)管水域。設置河道專管員組織每日巡查,及時清理湖面及岸上垃圾……作為湖里區(qū)東部的知名公園景點,強有力的管理讓埭遼公園成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