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上塘村排前社“山峰宮”里供奉的“王姬娘娘”神像。

■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上塘村排前社“山峰宮”正殿神龕前柱子上的對聯(lián)下聯(lián):“民情隆祀典,千秋巾幗一杯羹”,讓人毛骨悚然。

■江西鄱陽縣張王廟中的柳母娘娘?!?蕭春雷 攝

■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上塘村上塘社“瑞塘宮”大門外的對聯(lián)下聯(lián):“捐軀饗戰(zhàn)士,即炳乾坤”。
【尋找老廈門】
正史里沒有留下張巡妾的姓名,她是一位可憐的無名氏,之所以出場,只是為了變成守城將士的“一杯羹”,成就張巡的千秋忠義。全中國都在祭祀張巡,唯獨排前社的村民祭祀張巡妾,這的確是一種獨特的價值取向。
文/蕭春雷 圖/黃紹堅
“你猜我找到了什么?”電話里,黃紹堅興奮地對我說,“我在灌口找到了一座祭祀張巡妾的廟!就是那位被吃掉的小妾。”這一段時間,他都在廈門鄉(xiāng)村漫游,尋找各種奇異的地方神靈,最讓他興奮的大約就是這個張巡妾了。
誰不知道張巡呢?唐代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軍圍困睢陽城,他與許遠一起率軍死守,城中斷糧,他殺妾饗軍,許遠亦斬童犒卒,接著這些守城的軍人吃盡了城中婦孺老弱3萬人,城破時僅存400余名百姓。這是赫然記錄在新舊《唐書》的吃人事件。盡忠報國的張巡許遠受到大唐朝廷的表彰,全國各地都建起了紀念他們的“雙忠廟”,我自己就在福建見過好幾座。但是,關于張巡妾的廟,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守城是為了保護百姓,結果守軍自己吃光了百姓,比被叛軍攻入還不如,守城還有什么意義?我們今天判斷張巡殺妾的是非很容易:吃人是一項絕對道德禁忌,是反人類罪,任何借口都不可以。但是在古代,卻有不少人認為吃人固然大錯,但可以接受為國家利益而吃人。唐代大文豪韓愈寫下名篇《張中丞傳后敘》,頌揚張巡許遠的事跡,“吃人事小,守城事大”遂成為主流話語,宋末的文天祥就把張巡當成楷模。
但歷史上總有幾個天生反骨的思想者。金朝的王若虛與人論張巡事,就說:“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泵髂┐笏枷爰彝醴蛑u論道:“無論城之存亡也,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清人袁枚做了一篇翻案文章《張巡殺妾論》說:“張巡可謂忠矣,然括城中老幼盡食之,非訓也;殺妾,非訓也”。又引孟子語錄反駁:“孟子曰: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殺一不辜而號忠臣,君子為之乎?”
為了美化張巡,后世有許多小說劇本,塑造了一個自愿“以身為糧”的張巡妾。這當然是瞎扯。與此相反,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講了一個張巡妾死后反復投胎,追殺張巡復仇的故事,表達了小妾的怨恨:“君為忠臣,吾有何罪,殺之以饗士卒?”平心而論,我覺得后者更真實。
匪夷所思的是,在主流話語的影響下,甚至仍然有女子希望委身張巡。幾年前在江西鄱陽縣,我與當地文史專家姜清水先生閑聊,他說鄱陽有座張王廟,張巡成神后娶了位鄱陽女子為妻,稱柳母娘娘。
我當時就吃了一驚:“你說張巡娶妻?他守睢陽城的時候,殺妾犒勞將士,怎么還有女人敢嫁給他?”
的確是真的。張王廟坐落在狹窄的鄱陽縣城老街,很小,但香火頗旺。正殿供奉張巡及其他將領,殿后有間小小的柳母殿,單獨供奉柳母娘娘。傳說她是柴家巷人,姓柳,有日與嫂嫂來廟里上香,愛上了神臺上英俊瀟灑的張王,相思成疾,竟香消玉殞。臨終前她對家人說,張王托夢給她,要娶她為妻。有人將她的塑像放進張王廟,不久,柳母娘娘就為張巡生下文武兩個太子。鄱陽人每年正月,還要將張王爺的神像抬到柴家巷柳家,向丈母娘家拜年。
這位柳氏恐怕是天下最傻的女人了。想起“禮教吃人”這句話,原來說的不只是禮教把“吃人”合法化,還教化出一批愿意被男人“吃”的女子!
正史里沒有留下張巡妾的姓名,她是一位可憐的無名氏,之所以出場,只是為了變成守城將士的“一杯羹”,成就張巡的千秋忠義。后世的演義小說有稱她為霍氏的,不知何據?黃紹堅在灌口鎮(zhèn)排前社山峰宮里看到的張巡妾被稱為王姬娘娘,應該是王氏。其實她姓什么并不重要,沒人關心她也是一個香艷的生命,在刀下宛轉呻吟,“雙忠廟”里沒她的位置。黃紹堅的發(fā)現(xiàn),讓我感動于民間的智慧和慈悲,那些創(chuàng)造這尊神像的平凡村民,居然透過“忠義”、“綱?!钡纫酃猸h(huán),注意到這個悲慘的犧牲品,獻上香火,讓她不至于成為冤魂厲鬼。
全中國都在祭祀張巡,唯獨排前社的村民祭祀張巡妾,這的確是一種獨特的價值取向。盡管祠廟里那些封建時代的聯(lián)語“捐軀饗戰(zhàn)士”、“千秋巾幗一杯羹”讓人驚悚,但毋庸置疑的是,祭祀張巡妾比祭祀張巡更具人性,更接近我們時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