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從廈門集美區(qū)文體旅游部門了解到,經(jīng)福建省文物局專家評審,廈門集美區(qū)灌口鳳山祖廟被正式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集美區(qū)灌口鳳山祖廟,始建于明朝后期,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jù)灌口鳳山祖廟管委會主任魏文貴介紹,早在明代,有一位西川灌口(今四川灌縣)人到深青驛站當驛丞,為了寄托鄉(xiāng)思,把西川灌口“二王廟”供奉李冰父子的香火和香爐也一直帶來,因此民眾把這個地方稱作灌口,并一直沿用至今。據(jù)傳,李冰的次子李二郎生前在治水中功績卓著,成為民間的保護神后,曾被朝廷敕封為“李府清元真君二郎神”,俗稱“大使公”。
明末清初,灌口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基地之一,許多兵士來自灌口及其周邊地區(qū)。一些灌口籍的將士為祈求“大使公”的庇佑,把香火帶到臺灣,成為先民們抗擊水澇的精神支柱,因此,“大使公”李冰父子民俗信仰在臺灣傳播越來越廣泛。
據(jù)了解,廈門灌口鳳山祖廟也是東南亞的新馬泰印緬各埠共同祀奉“大使公”的祖廟,信徒眾多。如今,每年都有包括臺灣在內的許多分廟信眾到祖廟進香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