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土樓,農(nóng)村老一輩都很熟悉,以前農(nóng)村蓋房子。只要外墻是土夯成的,蓋有兩層以上的樓房,都稱它為土樓?,F(xiàn)在說起土樓,年輕人都會想到永定土樓,南靖土樓,很少有人知道灌口地區(qū)也有土樓,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 深青回形土樓
深青村境內(nèi)的回形土樓,大小有近十座,大部分已不見蹤影,只知名稱和遺跡,至今只保留五座,都已殘缺不全,但是還能看出昔日土樓布局和規(guī)模,如:稟仔內(nèi)土樓(大土樓):寬77.5米,深77米,占地面積近6千平方米。大顏土樓:寬54.5米,深58米,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新土樓:寬44米,深66米,占地面積近三千平方米。土樓歷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明、清。
深青土樓是福建土樓中一種少見的建筑風(fēng)格,它以土樓為中軸向四周相等距離建平房,中間才是一座以天井為核心的兩層土樓,從高處看,中間土樓好像口字,外圍的平房也是一個大口字,形成一個回字,所以稱它為回形土樓。
深青人把土樓的四周平房稱為廂,不叫護厝,也不叫土樓圍屋。這種廂的稱呼和北方稱呼一樣(北方四合院周邊平房稱為廂),這種稱呼可追溯到宋朝,此地辟建深青驛站,就有北方移民到深青來安家落戶,把他們老家風(fēng)俗帶到這里,稱廂就是一個明證。
深青土樓的廂,分左右和前后,前廂為單廂,它的規(guī)模比左右?guī)?,與后廂規(guī)模相似。但是左右?guī)秃髱麄€土樓建設(shè)是不平衡的,有的一邊并列兩廂,另一邊只有一廂。后廂也一樣,有的并列兩條廂,有的只是單列。四周的廂都朝向中心土樓。土樓隘門;是出入土樓通道,各個土樓不一,有的四個角都開門,有的在土樓前廂后面和左右?guī)倪B接點開隘門。深青土樓另有一個特色每座土樓左廂前角都有一座占面積約30平方米宮廟,供奉不同的神?,這就說明每座土樓來自不同姓氏,不同信仰。但每座土樓的前面都有一個人工挖大潭,也是一種特色。
為什么土樓的廂會不對稱呢?在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建土樓沒有整體規(guī)劃,一次性建設(shè)。而是先建中心土樓,后來隨著人口增長,分戶分房擴建廂房。閩南民俗,兄弟分房時長兄分的或擴建房屋在左廂前端,老二在右?guī)岸?,老三在左廂頂端,老四在右?guī)敹?。中心土樓或做公廳或住老人,土樓后廂中間房較大,一般作為本座土樓的宗親祠堂。
兄弟分戶后,一代又一代隨著人口增長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要擴建房屋,便大都圍繞土樓中心而建,造成今天深青土樓廂房布局不對稱的現(xiàn)象。
深青土樓是土木結(jié)構(gòu),采用亂石做墻基,厝墻用三合土夯成,土樓與廂房空地用七寸紅磚鋪就,占地面積大小一不,從面積上也可看出各座土樓人口增長和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
? 前山回形土樓
前山也有兩座土樓,一座是前山東北面稱下土樓,現(xiàn)在只剩下殘墻斷壁,另一座就是頂土樓。頂土樓建于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間,至今已有170年的歷史。這座土樓曾住過范、蘇、王、洪、許等十幾戶人家,最熱鬧時曾有130多人。大大小小有52個房間,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
走進大門,除厚厚大門扇,門閂,大門兩邊還立著厚實的兩根石柱,本地人稱門拱是防匪用的,門的通道上還有一個半樓,站在半樓上往外看,可以觀察外面動靜,院里四周通道全部用鵝蛋石鋪就,通道邊有一條尺把寬用鵝蛋石砌成排水溝通向外面。這座土樓真是鵝蛋石世界,包括墻基都是采用鵝蛋石砌成,原來距前山不遠有條溪流,盛產(chǎn)鵝蛋石,這是就地取材。
土樓中心為兩層,分前后樓,樓中留一個天井,是土樓核心,經(jīng)過天井來到后院中廳,據(jù)說是祠堂。土樓四周為平房,以土樓為中軸面向土樓中心,土樓布局形成一座十分對稱的回形土樓,不像深青回形土樓不對稱。
據(jù)土樓專家考證,我省閩西南各地有許多土樓,與深青和前山土樓相比較,這種回形結(jié)構(gòu)的古民居建筑,在閩南卻較少見。從現(xiàn)存的情況看,前山與深青這種古民居似土樓非土樓,似堂屋非堂屋,是介于土樓與堂屋之間的古民居建筑,它具有清中葉所建方土樓某些特點,是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福建地區(qū)衍變的產(chǎn)物。(林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