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簡介?
廈門一中集美分校(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中學)創(chuàng)辦于1956年8月,地處集美僑鄉(xiāng)西部灌口新亭山(福建省廈門市灌口鎮(zhèn)安仁大道1207號),是由旅緬歸僑陳水成,陳占梅及曾天主等二十一位鄉(xiāng)賢共同籌資興建。廈門市灌口中學地址?
學?,F占地面積5519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58平方米。擁有三幢教學樓,兩幢教師宿舍樓、另有教學辦公綜合樓、實驗室與圖書館綜合樓、公寓式學生宿舍與食堂綜合樓。并建成一個標準400米塑膠跑道的大型運動場、四個籃球場及一座室內體育館、一個教工活動室。學?,F有37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教職工140人,其中高級教師25人,一級教師6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級骨干教師21人。在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領導下,2006年2月,學校被定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校,跨入省級重點中學行列,現為省二級達標校。2006年11月25日,學校在五十年校慶同時正式成為“廈門一中集美分?!?。?
辦學理念?
育人為本、質量立校、文化興校、加速發(fā)展、創(chuàng)建一流上世紀八十年代,灌口中學實施“名師治校,科研興校,特色振校,優(yōu)質立校”的辦學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了學校建設高標準、教師隊伍高素質、辦學高水平的“三高”特色。學校一直弘揚精心教育,勤奮讀書,主動創(chuàng)造,全面發(fā)展的良好校風,銘記華僑先賢愛國愛鄉(xiāng)的光榮歷史,努力使學校成為人才的搖籃。在教育改革中,打造了一個理念新、作風實、敢負責、勇于開拓進取的領導班子,建設了一支師德高尚、專業(yè)精良、特別能創(chuàng)造的教師隊伍。近年來,學校注重現代教育先進手段的運用,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落后面貌,注重學科競賽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科研比武活動,形成比學趕幫的好風氣。學校還致力于科研促教、科研促學、科研興校。?
校史長廊?
華僑傾力辦學?
灌口中學的創(chuàng)辦,傾注了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不少心血。據介紹,50年以前,他不僅參加了灌口中學的開工典禮,而且在施工過程中,多次親臨工地現場視察指導。此外,灌口中學也是灌口旅緬華僑心血的結晶。50年以前,灌口地區(qū)的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想要接受中等教育,都必須翻山越嶺到同安一中、同安三中、啟悟等中學或乘舟穿過滾滾波濤到集美中學就學,旅途跋涉一路艱辛,令人望而生畏,因而入學深造者寥寥無幾。在灌口地區(qū)創(chuàng)辦一所中學,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一個共同愿望。學校民兵連電訊學3班全體學員留影1959.10?
1955年,灌口三社村鄉(xiāng)賢、時任同安縣政協(xié)副主席、僑聯(lián)主席的緬甸愛國歸僑陳水成先生,與其胞弟陳占梅先生(時任緬甸行商總會會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及陳水成的助手曾天主先生出于愛國愛鄉(xiāng)的赤子之心,向僑界發(fā)動募款,開始籌建灌口中學。在陳水成與其胞弟陳占梅及助手曾天主的號召下,僑界鄉(xiāng)賢陳登梓、曾省帕、葉振春、陳吉在、郭玉俊、郭玉璞、陳上坑、黃錫智、曾歡祝、曾高苑、陳順利、鄭雙串、陳主意、林加樵、杜朝基、鐘文川、鐘文糞、曾能到、高萬章等人積極響應,緬甸“安仁里公會”、“衡埭尾祖”等華僑組織也鼎力支持,共同捐資4萬元人民幣籌建灌口中學。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學校舍正式在馬鑾灣畔的新亭山上破土動工,并在當年9月招收第一屆100余名初中生,暫時寄讀在灌口中心小學。在建設過程中,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葉飛和福建省僑聯(lián)給予了大力支持,特批大量優(yōu)質木材,使建校工程順利進展。時駐灌口的部隊官兵及當地群眾也義務投工投勞,保證了工程質量,大大縮短工期。1957年4月13日,灌口中學校舍舉行落成典禮,陳占梅特意由緬甸返回故里,時任廈門市長的李文陵同志為“福建省廈門灌口中學”落成剪彩,同安縣也派人前來祝賀,龍溪縣的一支薌劇團特意前來灌口義演,共襄盛舉。與此同時,灌口區(qū)公所還舉行一場盛況空前的跨地區(qū)籃球賽。從那時起,灌口地區(qū)結束了沒有中學的歷史,不僅灌口的少年學子,甚至遠至海滄、東孚、角美的農家子弟也紛紛前來就讀。建校后,陳水成多次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多次籌劃、組織籃球錦標賽,豐富師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1959年夏,一場強臺風給校園帶來巨大的破壞,部分校舍受損,學校禮堂倒塌。陳嘉庚先生立即驅車到校視察,當即將災情反映到市政府、市教育局,政府及時撥款并按原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