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村原由松山、洪茂和新亭三個自然村合稱為三社。1950年成立了大隊,再增加了東、西蔡兩個自然村,三社現(xiàn)為五社,但村名仍按歷史上習(xí)慣的叫法,仍叫三社村。
三社村的新亭社,建于新亭山丘東側(cè),故名新亭。而洪茂社建于洪茂山丘地,故名洪茂。只有松山的取名,來得有趣,松山原名松柏窟,當(dāng)時建村時,在村南甕王山上有棵很大的松樹,此樹處在低凹處,村人就取名為松柏窟。在1955年間,社里成立了薌劇團,劇團標(biāo)名為“松山劇團”,由于劇團著名的緣故,人們慢慢有意無意地把松柏窟的社名稱為“松山”,1958年成立生產(chǎn)隊時也叫著“松山生產(chǎn)隊”從此,松山就成了社名了,松柏窟反成為別稱了。
東蔡與西蔡統(tǒng)稱蔡厝,因分為東西兩個自然村社,就很自然地取名為東蔡和西蔡了。
△頂許村西側(cè)有條溪,叫做許溪。頂許位于許溪的上游,故稱“頂許”,而下許位于許溪的下游,就稱“下許”。
頂許村有一個社,早先該社四面圍墻,村民居住在墻內(nèi),自稱住在寨內(nèi),取名叫“寨內(nèi)”,但后來,由于圍墻拆毀了,寨子破落了,人們改稱為“破寨”,至今仍叫“破寨”。
頂許村有一個自然村叫大東山,據(jù)說早先這地方有兩座較為明顯相對立的山頭,一座小山頭位在后溪鎮(zhèn)境內(nèi),無人居住,另一座大的山頭,居住人口眾多,這些居民來自于禾山的東山,為念及祖籍,就取名“大東山”。
山埔又名散埔,是頂許村轄內(nèi)的一個呈七字形的自然村,據(jù)說該自然村的村民,以前是以搞面線為糊口,因為較為集散各自為鋪,村名就叫“線鋪”,后來改叫為散埔,解放前又改叫山埔。
湖里是頂許村的一個自然村,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先前,有一位從集美來后溪養(yǎng)鴨的村民,某一天趕著鴨群路過此地,正好下了一場傾盆大雨,低洼處很快水滿成池,鴨群趕路辛苦,見到此處有一個好大的湖池,快活地飛跑沖進湖里,怎么趕都趕不上來,養(yǎng)鴨的村民萬般無奈,索性就地搭棚,在此落戶放鴨,沒想到養(yǎng)鴨事業(yè)大有發(fā)展。因地養(yǎng)鴨,以湖發(fā)財,人們把此地取名為“湖里”。
△東輝村位于筆架寨山與大坂山,山溪流之東,解放前稱為東保,由于是靠山,早先曾叫“山兜”。
1955年時,由三房、寨內(nèi)、下厝、施塘尾、歐厝垅、新厝內(nèi)六個自然村成立第一個初級社,名為“金輝”初級社,后來改“保”為輝,就叫東輝了。
東輝村文山社的取名,也頗費周折,原來很早以前,該村地處靠山,村民利用水利,裝上了18架水磨,將自然村取名“磨山”,由于磨與墓在方言上同音,把磨山叫成了墓山,考慮書寫的簡便把墓山改為墳山,后來人們覺得“墳”字畢竟難聽而不吉祥,干脆改為文山。
東輝村三房社的取名又有一段來歷,傳說以前,從角尾來入居的林氏,生有三子。成家之后,兄弟不和各自分開居住,一房的入住寨內(nèi),二房的入住磨山,三房的則把住地取名為三房,三處總稱為角尾林,1955年角尾林與石頭厝、下厝合并為一個村小組,合稱為東寨。
東輝村九十九間又稱新厝內(nèi),據(jù)說清朝年間有一秀才,家景寬裕,想興建一座百間房屋,建到九十九間后,第一百間的房屋總蓋不成,不是建了又倒,就是蓋了就塌,連續(xù)多次,竟無法蓋上第一百間,因此就以“九十九間”為名了,因為是在“金歐宮”之后興建的,又名“新厝內(nèi)”,1955年與歐厝壟合并,至今總稱叫金輝。
東輝村的歐厝壟,原該處有一間宮,名為“金歐宮”。附近有一壟荒地叫垅仔,擴建房屋時用上了荒地,就稱為歐厝壟。
東輝村施唐尾社,該社南側(cè)有一個大池塘,據(jù)說池塘是屬姓施的,后來張氏來塘邊安居。建在施塘的尾端,故叫施塘尾。
東輝村的吳厝是由吳姓前來開發(fā)建社,傳說吳姓家族出了一個國公,人稱吳國公,名聲顯赫,該社就以吳厝叫開了。
東輝村新禾社是1964年,從坂頭水庫石兜自然村的移民遷入,位在施塘潭邊,曾以石兜之石與施塘之塘為名,覺得“石塘”不盡人意,村民覺得新到此地,眾人要和好,便取“新禾”為名。
東輝村徐厝后,以前東輝村的田柄社有一個村落是徐姓居住,后來,從永春過來的莊姓落戶定居在姓徐的厝后,他們就把自己的住處叫徐厝后。
東輝村田柄社:田柄社原是田野一片,村社在田野上建起,“柄”與“片”方言音相近,人們則以田柄為名。
東輝村美場社:據(jù)老人傳說,很早以前,此地有一千多個伙灶(灶頭),可見人口眾多,田地廣闊。當(dāng)時村社居民都以種植水稻為主,米谷豐盛。有一次,下了幾天大雨,泥濘路滑,村民難行,就以米鋪路,得以“米場”之稱,后來方言“米”與“美”同音,就改為叫美場。
東輝村的上加墩和下加墩:該地原有很多山墩,地勢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上、下墩之分,來此居住的村民,則以上加墩與下加墩取為村名,1955年上、下加墩與田洋社合并為一個隊,總稱叫加墩,又因為村里有面積較大的石頭谷埕,又有“石埕”的別稱。
△李林村:據(jù)說早先從河南來了兩支家族,一支李姓,一支林姓,他們在該地發(fā)展事業(yè),建造民房,并以姓取了村名,稱為李林,后來,因為“李”與“內(nèi)”方言音近,當(dāng)?shù)厝司头Q“內(nèi)林”,1958年杏林也有一村叫“內(nèi)林”,為了作區(qū)別,將靠海的杏林內(nèi)林稱為“海墘內(nèi)林”,靠山的灌口李林稱為“山兜內(nèi)林”,以后為了避免重復(fù)地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又把“山兜內(nèi)林”復(fù)叫李林。
△田頭村仙景社:傳說仙景社古代叫山仔,原因是村莊建在一座小山上,后來,村人認為這個名稱難聽,改名叫“山景”。1950年后,人們又在“山”字多加個單人旁,從此“仙景”就這樣得名了。
田頭村洋坑社:洋坑古代叫鷹坑,因為從高處看,該處的地勢象一只鷹,而且位在山坑之處,故名鷹坑,“鷹”與“洋”方言近音,而且書寫上也簡便,群眾就以“洋坑”為名。
△鐵山打鐵行:據(jù)說在清朝年間,前場村有林氏四弟,其后村周氏考上了進士,仗勢占村,把林氏四兄弟打打踢踢,驅(qū)趕出村,林氏兄弟被迫出走,一個移居在官林頭社,一個移入柿樹社,一個到尾厝安家,還有一個入居鐵山,為了不忘被打踢出走的恥辱,便把鐵山叫作“打鐵行”,意思是說打踢才走,而尾厝之意就是“要厝”方言“要”與“尾”近音,就稱尾厝為名。(白玉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