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埋原因成迷】
據同安區(qū)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同安古縣衙一直是文職縣衙,在文職縣衙里出現古炮,不合情理但是也屬于正常。明朝抗擊倭寇,為保護老縣衙,用古炮進行必要的防衛(wèi)設施,也是有必要。還有明末清初,鄭成功在同安與清軍進行長達30年的拉鋸戰(zhàn),我們做過種種猜測,首先猜測古炮是否與陳永華有關,因為當年陳永華助鄭成功守衛(wèi)同安抵抗清軍進攻時所用,但由于炮身沒有任何標記,所以無法辨識。
而說起造炮的歷史,顏立水說,很早前同安人就會造炮,制造和使用紅夷大炮的技術水平已十分高超,過去明軍在抵御清軍入關時所用的紅衣大炮據傳就是同安人所造,在對抗清軍的戰(zhàn)事中運用廣泛。
而古炮為何被埋?顏立水告訴記者,通過分析應該有三種可能?!耙锸且馔猓锸浅瞧?,或者廢棄不用了。”顏立水說,在文職縣衙內,三種不同規(guī)格的鑄鐵火炮堆放在一起,也許是比較簡陋,使用率不高,有被廢棄的可能性,久而久之,被人遺忘掩埋?;蛟S在戰(zhàn)火中,4門火炮被意外因房屋損毀就地掩埋,或是鄭軍匆忙撤離之時,為避免火炮等重型武器落入清軍之手,于是就地掩埋,待日后重拾,不料,時過境遷,未能重新起獲。
去年7月底,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曾向市領導寫信,建議“將同安縣衙遺址改造為朱子文化園”。去年9月中旬,該建議獲批示,項目得到了同安區(qū)委區(qū)政府的高度重視。隨后,同安區(qū)政府舊址環(huán)境整治工程項目立項,項目規(guī)劃設計方案出爐,今年一月底進場施工,今天下午同安區(qū)還將聽取相關文史專家、市民代表對“老縣衙”改造成公園的意見和建議。據了解,該項目投資約1000萬元,總用地面積19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72.8平方米,工期約6個月,將建設成為集文化廣場、同安人文歷史展館、兒童活動區(qū)、印章文化廣場等于一體的開放式文化公園。
據了解,根據種種猜測,同安文史部門及文史專家將對古炮做進一步的研究,揭開古炮之謎。千年老縣衙改造成公園的改造過程中,不排除有更多的文物未被發(fā)掘,或許能給市民帶來更多驚喜,本報將為市民一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