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舉棋不定
盡管歐美媒體一再渲染戰(zhàn)爭風險,但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以最強硬姿態(tài)示人。不過,與法國相比,德國顯然承受著美國方面的更大壓力。
從去年本輪烏東局勢升級開始,美英政府就呼吁進一步武裝烏克蘭。不僅英美兩國“身體力行”,兩國媒體如《紐約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等還大加渲染烏克蘭目前軍備水平的“悲慘狀況”,并要求歐洲大陸國家加強對烏軍援力度,法德等西歐大國自然是英美施壓的首要目標。
1月26日,德國防長蘭布雷希特表示,德方將為烏克蘭提供5000頂軍用頭盔。然而,在歐美媒體大肆渲染戰(zhàn)爭威脅迫在眉睫的背景下,5000頂?shù)率杰娍茈y說不是“杯水車薪”,其已經淪為歐美社交媒體上網友的笑料。
據(jù)英國《衛(wèi)報》1月26日報道,對于德國的物資支援,基輔市長克里琴科回應稱,“這讓我們很無語,德國國防部顯然沒有意識到,烏克蘭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的俄羅斯軍隊,他們隨時可以‘入侵’烏克蘭。德國接下去打算為烏克蘭提供枕頭嗎?”
德國總理朔爾茨此前曾表示,由于德國近些年來不支持出口致命性武器,因此德方拒絕為烏克蘭提供武器援助。對此,本周早些時候,烏克蘭駐德國大使梅爾尼克敦促德方為烏克蘭提供援助。
實際上,對于運送武器的問題,德國的態(tài)度一直十分微妙。1月下旬,美國國會突然放開口子,授權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將手中的美制裝備轉讓給烏克蘭,并“建議”同屬北約盟國的德國如法炮制,但德國政府猶豫再三,婉拒了美國的提議。
實際上,自從默克爾卸任以來,德國在“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和烏克蘭等涉俄關鍵問題上顯得搖擺不定,如今這種態(tài)度已經開始產生不可忽視的代價。《明鏡》周刊1月28日援引一份政府備忘錄報道稱,由于德國政府在應對烏克蘭局勢時“沉默寡言”,美國已開始將德國視為“不可靠伙伴”。
在這份于1月24日由德國駐美使館發(fā)送給德國外交部的秘密備忘錄中,德駐美大使艾米麗·哈貝爾開篇就寫道,“柏林,我們遇到麻煩了”。哈貝爾稱,美國政界上下已經彌漫著對德的不信任情緒。不光是美國媒體,美國國會也傾向于認為德國如今對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大計”起到了阻礙作用,而德方一再推三阻四不愿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則為美國的“懊惱”又提供了一個新的理由。
然而,盡管德國政府層面明顯正抵抗著美方的壓力,一些德國媒體卻似乎與美國立場站在了一起,這與前述的法國媒體情況十分不同。以“德國之聲”為代表的德媒在最近歐俄的密集互動后卻發(fā)出了一些“唱衰”的聲音。“德國之聲”批評稱,在與馬克龍的對比下,朔爾茨既沒有“表現(xiàn)出歐洲領導人的風范”,也沒有獲得美國人的信任。報道還批評稱,朔爾茨沒能向美國顯示德國的承諾,未能向美國保證“我們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德國內部意見不一也影響到了外界對2月8日柏林會議的印象。據(jù)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德、法、烏、波領導人柏林會面后立即在閉門會議上嘲諷稱,朔爾茨不是默克爾,而馬克龍希望成為戴高樂,對兩人外交能力高低的評價比較已經十分明顯。不過,拜登的上述言論遭到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fā)言人的否認。
在另一邊,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當事國”也對德國的主場斡旋并不滿意。據(jù)路透社2月11日報道,當日俄烏雙方都評價稱8日的會議沒有取得突破。
在于柏林舉行的會談結束后,俄羅斯特使德米特里·科扎克在10日舉行的深夜吹風會上說,各方未能調和俄羅斯和烏克蘭對2015年一項旨在結束親俄勢力與烏克蘭政府軍之間戰(zhàn)斗的協(xié)議的不同解讀。
烏方特使則表示,沒有取得突破,但雙方同意繼續(xù)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