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世界的文明足跡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給遙遠的中國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絲之國’。16世紀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傳入中國,成為中西科學交流的先導。古希臘戲劇家埃斯庫羅斯塑造的普羅米修斯形象曾經激發(fā)中國革命志士仁人的昂揚斗志。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也早就傳入了中國……”
2019年11月10日,在對希臘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主席在希臘媒體發(fā)表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的署名文章。娓娓道來的講述里,蘊含著深刻的歷史經驗和哲理:正是在交流互鑒中,東西方文明彼此發(fā)現(xiàn)、彼此啟迪?!?/font>
地中海冬日的和煦陽光里,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在時任希臘總統(tǒng)帕夫洛普洛斯夫婦陪同下參觀雅典衛(wèi)城博物館。從古希臘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圖案談到古代中醫(yī),從酒神劇場復原模型講到藝術和教育……習近平主席仔細聽取講解,不時詢問歷史細節(jié)。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中,人們感受著兩大文明古國“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摯友誼,領略到文明交流觸發(fā)的心靈共鳴?!?/font>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近年來,從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到埃及盧克索神廟,從捷克斯特拉霍夫圖書館,到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古城,習近平主席的“文明足跡”,勾勒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學互鑒的動人畫卷,也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跟著習近平了解文明古跡





帶著開闊的文化視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元首外交引領架設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書寫濃墨重彩的文明篇章。
在巴黎,習近平主席與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暢談歐洲文藝復興;在羅馬,習近平主席和時任意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意大利返還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在金奈,習近平主席和印度總理莫迪閑庭信步,追溯中印文明互學互鑒淵源。談文學、聊歷史、訪古跡……習近平主席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熱忱,對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對不同文明的尊重禮敬,對人類社會命運與共的精辟闡釋,讓國際社會印象深刻。
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新文明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強調不同文明應當正視差異、彼此尊重、互學互鑒、和而不同,點亮了通向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思想明燈,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懷和責任擔當。英國東亞委員會秘書長阿利斯泰爾·米基對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文明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表贊同:“面對挑戰(zhàn),唯一的出路就是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共同行動。”
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外人文交流精彩紛呈,拉近了各國民眾彼此距離,將友好的種子播撒在人們心間。中華文明將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流互鑒中,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以更加精彩的文明發(fā)展成就貢獻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