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世界多國將接種疫苗作為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方式。然而全球疫苗供應始終緊張,多國疫苗接種進度緩慢。導致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奉行“疫苗民族主義”,大量囤積遠超其人口需要的新冠疫苗,卻不愿與他國分享過剩的疫苗。美國自私偏狹的做法破壞國際抗疫合作,妨害其他國家疫情防控,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

3月10日,在美國芝加哥,一名男子在進入聯(lián)合中心球場新冠疫苗接種點前測量體溫。(新華社發(fā),喬爾·萊納攝)
自身疫苗過剩
作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在推動新冠疫苗接種方面“雄心勃勃”。美國總統(tǒng)拜登日前承諾,最遲到今年5月1日讓美國所有18歲以上成年人均有資格接種疫苗。
美國自去年開始,就不惜斥重金簽大單,從輝瑞制藥公司、莫德納公司等多家企業(yè)搶訂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多款疫苗。拜登日前還宣布將增購1億支強生公司研發(fā)的疫苗,以防疫情出現(xiàn)“意外挑戰(zhàn)”。此舉使得美國政府采購的疫苗總數(shù)達到8億支。
由于強生公司疫苗為單劑型,推算來看,美國目前已訂購疫苗數(shù)量足以供4.5億人接種,而美國人口約為3.31億人。按照為每名美國人訂購一份疫苗計算,最終將有大量疫苗被閑置。尤其是,根據(jù)皮尤研究中心2月中旬進行的調(diào)查,仍有30%的美國民眾表示不愿接種新冠疫苗。
日本《每日新聞》指出,拜登政府強調(diào)當美國國內(nèi)實現(xiàn)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后,才會正式啟動對外援助。“至少在疫苗分配方面,拜登繼承了(前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美國優(yōu)先’路線。”

這是2月19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北郊拍攝的一家關(guān)閉的疫苗接種中心。(新華社發(fā),田丹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