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有太多的信息,淹沒在新冠疫情的報道里。
比如,澳大利亞的山火。最近,山火又起。
這場由全球變暖引起的災難,向大氣排放了約數(shù)億噸二氧化碳,又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變暖的趨勢。
仿佛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與此同時,一場大會成為阻止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希望——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召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重申了“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的承諾,引發(fā)多家外媒關(guān)注。
算上這次,過去三個多月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jīng)6次在重要國際會議上提及這一承諾。
是信心,更是決心。
這背后,是嚴峻的現(xiàn)實——氣候問題,已經(jīng)等不得了。

今年,《巴黎協(xié)定》被反復提及。
這項2015年達成的協(xié)定,給世界劃了兩道“限定線”——到本世紀末,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è)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過1.5℃”。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yè)化前已上升了1.1℃。

這1.1℃的上升用了200年的時間,這么算下來,平均每年升溫只有0.0055℃,按照這個平均增幅,再過80年,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會升高1.5℃,似乎不會超出劃定的紅線。
然而全球溫度升高的趨勢并不是平緩的曲線,尤其是在過去五年,升溫陡然加速。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tǒng)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魏科告訴譚主,光是最近5年,就上升了0.2℃,平均每年升高了0.04℃,這是過去200年平均增速的7倍。
“上升只會越來越快,舉個例子,氣溫上升導致冰層融化,巖土就會裸露出來,就能吸收更多的熱,那么冰層就融化得更快。”
而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從2020年的情形來看,這個紀錄,可能很快就要被刷新。
今年2月,法新社報道,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檢測到20.75℃的氣溫,打破了南極地區(qū)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紀錄。
伴隨著溫度升高,一種叫做“極地雪藻”的藻類開始大量繁殖。這種藻類,是紅色的,任何看過這一景象的人,都會認為“這片土地在流血”。

北極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今年6月,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位于北極圈內(nèi)的俄羅斯小鎮(zhèn)維爾霍揚斯克,測得38℃的高溫,打破了北極圈內(nèi)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于是在2020年,我們看到了餓死的企鵝、淹死的海豹,以及翻垃圾桶的北極熊。

印尼的洪災,美國的暴雪,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都與此有關(guān)。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xù)下去,受到直接影響的,除了動物和氣候外,還有城市和人,并且將更加劇烈。
12月9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發(fā)布《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如果人類再不行動,世界正在朝著本世紀末升溫3.2℃的趨勢發(fā)展——比2℃的限定線,高出了1.2℃。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tǒng)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魏科告訴譚主:
目前,海冰量相較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jīng)減少了90%,氣溫上升超過2℃,可能會導致全球無冰。
據(jù)聯(lián)合國估計,未來會有數(shù)億人,因全球變暖問題而重新陷入貧困。
電影《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在今年被經(jīng)常提起——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直到它和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

而2020年的種種跡象表明,人類拯救自己容不得絲毫猶豫和等待了。
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必須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