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強調“不是與中國對抗”
據歐洲媒體報道,今年稍早前,歐盟委員會就在反對虛假信息的相關文件中提及中國,但由于歐盟內部存在分歧,最終版本的文件中淡化了指責中國的論調。
《華盛頓郵報》11日稱,長期以來,歐美的政策制定者一直指責俄羅斯采取具體的戰(zhàn)略行動,“利用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利用民主社會內部的分歧,促進自身利益”。但在疫情暴發(fā)前,他們對中國沒有類似指責。如今歐盟將北京與克里姆林宮相提并論,稱其為企圖在歐洲社會制造分裂的全球破壞者。“這是歐盟迄今對中國政府處理疫情信息方式的最高級別、也是最有力的批評”。
不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10日在與朱羅娃出席記者會時解釋說,歐盟是在應對假消息,不是與中國對抗,“也不會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冷戰(zhàn)”。此前他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舉行中歐戰(zhàn)略對話時,已向中方表達了這一觀點。“德國之聲”11日評論稱,雖然歐盟的報告對北京進行了罕見的、直截了當?shù)闹肛?,但歐盟首席外交官試圖軟化報告的打擊力度。
《華盛頓郵報》11日稱,歐盟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微妙的關系,一方面擔心疫情會危及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歐洲也一直在尋求與中國在科學防治病毒方面的合作。但另一方面,即便博雷利告訴中國外長不用擔心任何形式的冷戰(zhàn),但在去年的一份戰(zhàn)略報告中,歐盟已經將中國列為“系統(tǒng)性競爭對手”。這表明歐洲國家不再把中國視為一個外交政策雄心相對有限的友好伙伴。
《華爾街日報》11日稱,過去歐洲對中國的態(tài)度與美國的對華立場一直相差不大,但眼下出現(xiàn)了重大差別:對美國來說,在經濟上降低對中國這個戰(zhàn)略對手的依賴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選項,而對歐洲而言則是一個不可承受的選項。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洲地區(q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聯(lián)合國的數(shù)據顯示,歐盟去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約2500億美元的商品,相比之下,經濟體量略大于歐盟的美國去年對華出口額為1070億美元。鑒于歐洲國家國內市場低迷,這些出口對歐洲企業(yè)就越發(fā)重要了。如果美中繼續(xù)沿著當前道路走向新冷戰(zhàn),那么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集團的歐盟將別無選擇,只能與雙方都進行密切合作,“這樣的話就別介意歐盟立場不一的措辭了”。
王義桅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歐洲向來是在涉及經濟利益、應對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時選擇與中國合作,而價值觀上歐盟又自以為是、高高在上,以西方陣營自居給中國施加壓力。對這種歐洲對華態(tài)度的兩面性,我們應有足夠的認識。
(記者 張朋輝 任重 柳玉鵬 叢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