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價巨大:萬億開支,數萬人死亡】
持續(xù)多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代價巨大。北約聯軍共有近3500名士兵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陣亡,其中美軍士兵2300余人。而美國布朗大學華森國際研究中心說,塔利班陣亡士兵達4.2萬人。
除了慘重傷亡,美國《紐約時報》還算了筆賬,稱這場戰(zhàn)爭的總成本超過2萬億美元。部分開銷如下:
1.5萬億美元發(fā)動戰(zhàn)爭,大部分資金用于培訓、燃料、裝甲車和設施;870億美元培訓,在裝備、訓練和資金方面支持阿富汗軍隊和警察部隊;300億美元用于其他重建項目。但調查發(fā)現,部分資金因“腐敗和失敗的項目”遭到浪費。
這場戰(zhàn)爭,已成為耗費美國國力的一道“難以愈合的傷口”。
與此同時,戰(zhàn)爭也給當地帶來了沉重的苦難。2019年1月,阿富汗總統(tǒng)加尼表示,自2014年以來,已有4.5萬名安全部隊成員被殺害。聯合國2019年2月的一份報告稱,超過3.2萬名平民死亡。
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團長山本忠通曾說:“在阿富汗,幾乎沒有平民能夠逃脫當前暴力活動的影響。”如今戰(zhàn)爭將走向尾聲,但阿富汗內部和談前景不定,民眾何時能夠擺脫暴力的陰影,仍然是個未知數。
【阿富汗戰(zhàn)爭大事記】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挾持4架民航機撞擊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大樓、華盛頓特區(qū)外的五角大廈等地點,造成近3000人死亡。美方指“基地”組織首腦本·拉登策劃了此次襲擊。
2001年10月7日,由于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本·拉登,美國開始轟炸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目標與“基地”組織網絡。
2001年11月13日,塔利班被逐出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往南部坎大哈省潰退;12月7日,塔利班放棄坎大哈的最后據點,兩天后又放棄最后握有的扎布爾省,徹底失去在阿富汗的控制權。
2002年,美國支持的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
2004年1月,阿富汗采行新憲法,10月舉行總統(tǒng)選舉,超過1050萬名合格選民選出新任總統(tǒng)卡爾扎伊;本為臨時政府領導人的卡爾扎伊得票率為55%。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宣布阿富汗戰(zhàn)爭新戰(zhàn)略,派遣更多軍方與民間訓練人員到阿富汗。
2011年5月2日,美軍攻入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一處建筑物,擊斃本·拉登。
2011年6月,奧巴馬宣布撤軍計劃,2011年底撤軍1萬人,直到2014年完全把維安責任交給阿富汗政府。
2013年,阿富汗政府軍從北約部隊手中接下全部的軍事與維安任務。
2014年9月,加尼經兩輪投票當選新任阿富汗總統(tǒng)。
2014年12月,北約正式終止在阿富汗的作戰(zhàn)任務。
2015年10月,奧巴馬以阿富汗情勢仍不穩(wěn)為由,推翻原預計于2016年完全撤軍的目標,繼續(xù)維持約9800名美軍在當地協(xié)助對抗塔利班。
2018年10月起,美國與塔利班代表開始在卡塔爾舉行和談。
2019年9月,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以美軍在喀布爾遭塔利班攻擊身亡為由,取消原定舉行的他與阿富汗總統(tǒng)及塔利班領導人的密會。
2020年2月29日,美國與塔利班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簽署協(xié)議,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同意,若塔利班堅守這項協(xié)議,他們將在14個月內從阿富汗撤離所有部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