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獲獎者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百余位獲獎者中,并非都是作家,其中還有政治家、數(shù)學家,甚至是歌手。

羅素作品書封。
——羅素:獲得文學獎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
1950年,一位“文學圈外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就是羅素,其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是“雙黃蛋”。
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一年頒發(fā),因為當時評委會認為沒有候選人符合評選標準。1950年瑞典文學院分別為威廉•福克納和伯特蘭•羅素頒發(fā)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羅素更多的貢獻是在哲學、邏輯學、數(shù)學等領域,不過他在哲學領域作品中折射出的“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以及和摩爾一起創(chuàng)立分析哲學,成為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

資料圖:英國前首相丘吉爾
——丘吉爾:寫回憶錄獲獎
數(shù)學家之外,政治家也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3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由于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wèi)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獲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
他憑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獲獎。
回憶錄記述了1930年代初到二戰(zhàn)結束期間的主要國際事件,尤其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同時也收錄有大量政府文件、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及個人保存資料等。
雖然這部作品極具史料價值,但其文學價值是否足夠獲得諾獎,并非沒有爭議。
——鮑勃•迪倫:歌手也能拿文學獎
同樣出現(xiàn)爭議的還有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
評委將他比作像荷馬一樣的“最偉大的在世詩人”,認為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他的歌曲甚至被評委贊美為“獻給耳朵的詩篇”。
《答案在風中飄蕩》是鮑勃•迪倫在中國流傳較廣的作品。此外,《時光慢慢流逝》《吉卜賽人》等作品也曾被譯介到中國。
不過,當歌手諾貝爾文學獎時,爭議也因此產(chǎn)生。
當時即有評論稱,評獎委員會的決定只是為了“取悅?cè)罕?rdquo;。蘇格蘭小說家韋爾什則表示:“我是迪倫的粉絲,但音樂與文學截然不同,我感到憤怒。”
盡管存在爭議,但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達尼烏斯表態(tài)稱,文學獎委員會成員對把獎項頒發(fā)給迪倫的看法“極度一致”。“迪倫享有偶像地位。他對當代音樂的影響深遠。”
諾貝爾文學獎里的中國元素
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記憶,大概總繞不過“莫言”這個名字。但其實在莫言之前,諾貝爾文學獎已經(jīng)有了“中國元素”。

賽珍珠作品書封。
——賽珍珠:半生在中國度過
1938年,美國作家賽珍珠憑借其長篇小說《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這部作品正是描寫中國農(nóng)民生活的作品。
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稱贊其作品中“對于中國農(nóng)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
在賽珍珠81歲的生命中,將近一半都是在中國度過的,而且都在她的前半生。
她曾在自傳《我的中國世界》中回憶:“我在一個雙重世界長大——一個是父母的美國人長老會世界、一個小而干凈的白人世界;另一個是忠實可愛的中國人世界——兩者之間隔著一堵墻。在中國人的世界里,我說話、做事、吃飯都和中國人一樣,思想感情也與其息息相通。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臉上的皺紋一樣……”

資料圖:莫言。韋亮 攝
——莫言: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根據(jù)諾貝爾獎官網(wǎng)已經(jīng)公開的資料,在中國作家中,胡適曾于1939年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40年,林語堂被美國作家賽珍珠等人提名;1950年,賽珍珠再次提名林語堂作為候選人??上У氖牵m與林語堂均未得獎。
一直到2012年,莫言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籍作家。諾獎評審委員會認為,莫言的作品“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莫言曾多次表示,寫人是其唯一目的,是“用歷史的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人的靈魂、人的情感、人的命運的變化”,而“小說只有描寫了人性、描寫了情感才更豐富,影響更長遠”。
就在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莫言再次公開談到此話題。
他認為,文學實際是從人出發(fā),寫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人的遭遇以及命運等等,最終還是落實到人身上。民間故事、歷史、未來也好,文學的核心是關于人的文學、人的歷史,一切從人出發(fā)然后再回到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