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汽車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龐青年
來路
一直以來,因龐青年和青年汽車對“特殊催化劑”的諱莫如深,外界對于水氫汽車的真相無從得知。
不過,新能源汽車資深人士給島妹類比說,鋰電池密度提升花了快10年,電動車芯片更是研究了十余年才告別了“卡脖子”。氫能源汽車從概念到“加水就走”,能這么快?
本山大爺早就教育過觀眾,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
從2017年8月21日龐青年宣布公司“生產(chǎn)出全球首輛水氫燃料汽車”至今,還未有一輛“青年水氫燃料車”交付。
不僅如此,許多媒體還扒出了其并不光彩的歷史——2017年,這家公司被工信部列為“騙補”車企,吃了一記行政罰單, 因其銷售給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245輛新能源汽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均小于公告容量。
此外,數(shù)據(jù)顯示,青年汽車的主體公司名下的專利,大部分都是“外觀設(shè)計”專利,與氫能源相關(guān)的專利信息只有一條;2018年9月11日發(fā)布的氫燃料電動客車,其專利類型又歸入“外觀設(shè)計”。
即便如此,青年汽車仍舊繼續(xù)向政府申請補貼。 2018年5月12日,浙江省科技廳公示了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申報資料車輛信息,其中就有這家公司,申請補助7417.98萬元 。
與此同時,青年汽車旗下的子公司有多家已經(jīng)破產(chǎn)。

騙補?
也有人質(zhì)疑:青年汽車此番舉動,是不是為了騙補?
在全國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水氫燃料發(fā)動機”的再次炒作,與國家支持氫能源汽車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大家都想抓住氫能源汽車的發(fā)展趨勢”。
新能源汽車騙取國家補貼,這新聞2年前就有。當時,財政部的一則通報顯示,5家問題企業(yè)共騙取了10.1億的補助,這還僅僅是當時的“首批”。平均下來,每輛車涉及的補貼金額都在20-30萬元左右。2015年,其中一家問題企業(yè)(也是上市公司)的財報顯示,其純電動客車的銷售額達到80多億元,其中補貼資金就有42億,占到營收的一半多。
不止如此,類似的行為甚至演變成了合伙套利 的約定,也就是說,直接瞄著高額補貼就去了。
今天的這家汽車公司有沒有騙補行為,我們也不好直接說;但是有電動新能源的集體騙補行為在前,遇到類似的事情習慣性地打個問號是應該的。
當然了,這起驚天新聞中,又怎么少得了南陽當?shù)卣??光把鍋甩給記者顯然不夠(雖然其專業(yè)水準有待商榷),畢竟政府如何前期招商引資、如何達成合作、到底政府和企業(yè)各出了多少錢,是花了40億真金白銀還是“前期投入”,這投入到底有多少,都還等著公布呢。
雖然政績沖動可以理解,主動作為也值得,但是投資效益如何、技術(shù)是否過硬,能否經(jīng)得起市場考驗,本來也是現(xiàn)代治理精細化的必然要求。
哪怕是從最最底線的角度說,不主動公布這些情況的話,也許躲得了初一,但十五的審計,總會有點說不過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