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21日電 日本東京九段北高樓林立,不少跨國公司聚集在此。在距九段地鐵站不到200米的地方,坐落著頻繁成為國際紛爭焦點的靖國神社。從一座與日本歷史文化有深厚淵源的神社,到日本軍國主義的“號角”,從日本右翼美化、否認侵略歷史的一環(huán),到日本當政者的政治“秀場”,靖國神社的意義一直在歷史中被不斷加碼。
2018年4月21日,又值日本靖國神社春季大祭。撥開迷霧尋根溯源,靖國神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資料圖:日本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禍根”緣何而起?】
靖國神社建立于1869年,起初名為“東京招魂社”,由政府和軍隊管理,是給在明治維新內(nèi)戰(zhàn)中戰(zhàn)死的官兵“招魂”之所。東京招魂社建立第5年,明治天皇就首次對東京招魂社進行參拜。建立10年后,該處所更名為“靖國神社”。
在世界大戰(zhàn)背景下,靖國神社逐漸成為日本政府傳播戰(zhàn)爭軍國主義思想、調動民眾參戰(zhàn)積極性的特殊存在。戰(zhàn)爭期間,其開支多為日本軍部負擔,神社中的部分官職也由軍部官員擔任。其與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間存在聯(lián)系由來已久。
其事實上,此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似乎并未進入世界輿論,直到1978年10月17日,14名甲級戰(zhàn)犯在靖國神社宮司的主持下被合祀,靖國神社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征。已故日本昭和天皇前侍從長德川義寬曾說,昭和天皇憂慮合祀“或改變神社性質”,“給二戰(zhàn)相關國家以及將來留下禍根”。
如今,“禍根”深種成為現(xiàn)實。自冷戰(zhàn)結束,日本政府關于靖國神社參拜問題以及如何看待歷史問題的立場搖擺不定,使其成為東亞三國揮之不去的陰霾。今天,安倍依然在自掏腰包供奉祭品,“同樣的戰(zhàn)敗創(chuàng)傷,在黑格爾的故鄉(xiāng)德國,容易平復,在富士山腳下,迄今仍在頻頻作痛。”

資料圖:當?shù)貢r間2015年4月22日,日本靖國神社春季大祭第二日,當天早上,一批日本議員抵達靖國神社進行參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