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官方敘事里,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zhàn)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聽上去理由“正當”,但著實煽動和忽悠了不少人。白宮的說法多大程度上屬實?事實和數據告訴了我們什么?什么是301和232調查?來看央視記者王冠的觀察。
△視頻:撕下美國“國家安全”“知識產權”的面具
美國對華“貿易戰(zhàn)”的兩輪攻勢
這次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戰(zhàn)主要有兩輪攻勢,可以簡單歸納為232 和301 。
前者是特朗普援引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的232條款,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向產自中國的鋼材和鋁材征收25%和10%的關稅,關鍵詞是國家安全。
后者也就是最近一輪301調查,是白宮根據《1974貿易法》,對中國知識產權等問題收取的懲罰性關稅,關鍵詞是知識產權。
  
拿國家安全當幌子搞保護主義
先看232調查。特朗普政府說,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材征稅,是因為中國鋼材危害到了美國國家安全。
但綜合中國海關、美國鋼鐵協(xié)會和獨立的第三方機構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三家數據來看,2006年,中國出口美國鋼材540萬噸。到了2017年,很多人認為隨著中美整體貿易的增長中國出口也應該相應上漲,結果只有118萬噸,跌幅78%,原因之一是美國期間多次對中國鋼鐵制裁。如今,在美國鋼鐵進口國家排名中,中國只排第11。
  
不少人覺得納悶:為什么區(qū)區(qū)這些鋼鐵出口到美國,就能威脅到美國龐大的、天羅地網般的國家安全系統(tǒng)?美國財經媒體甚至也提出異議。
彭博新聞社的這篇文章就說《國家安全是搞保護主義的好理由,但不該選鋼和鋁來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