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空,聽到AI來臨的腳步聲了嗎?

NASA的木衛(wèi)二任務示意圖,該任務將于2020年左右啟動。
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星際飛行器嗎?它自己挑選航行軌道,自己拍攝照片,在沒有人類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向一個遙遠星球的表面發(fā)送探測器;或者執(zhí)行這樣一項太空任務:在沒有人類工程師“坐鎮(zhèn)”地球進行操控的情況下,自行搭上彗星的“便車”,掃描天空并從上百萬個位置中挑選出最有價值的目標。
這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希望的,能在不遠的將來看到的人工智能(AI)應用。
據(jù)美國太空網(wǎng)日前文章稱,AI現(xiàn)已成功幫助人類對地球和火星進行探索研究,但NASA顯然要發(fā)掘AI更大的潛力——對火星下一步的探索,以及向更深遠太空的進發(fā)。
殺手?其實更像是伙伴
對于在太空中工作的自主機器人,人們印象最深的應該仍是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令人心驚膽顫的例子——哈爾(HAL),它為了完成任務有預謀地鋪設(shè)陷阱,讓數(shù)位船員失去了生命。但是,目前在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投入應用的AI機器人,更像是積極幫助人類的好伙伴。
NASA其實已經(jīng)在地球和火星的任務中使用AI技術(shù)了,此外從NASA其他任務中也可以看到,AI現(xiàn)在正在冰冷的衛(wèi)星上探索生命。
NASA火星探測器配備的AI技術(shù),使得某些決策變得“獨立”——由于距離太遠,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交流可能需要20分鐘,此時這種“獨立”性就變得非常有用了。“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有一個自動瞄準系統(tǒng),可以引導其相機和激光器直接對準它認為值得研究的巖石或其他對象。
而除了火星外,科學家還在注意AI其他的潛力——NASA此前在其地球觀測1號衛(wèi)星上使用了AI技術(shù),2003年就已開始運營,該AI的具體名稱叫做自主科學衛(wèi)星技術(shù)試驗(ASE),能自行在地球表面尋找有價值的事件,例如火山爆發(fā),從而比陸地上工作的人類更快地發(fā)出預警。
另外還有幾個正在進行的類似實驗,是負責尋找超新星以及其他光波長的項目,其中名為iPTF的項目,就幫助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在2016年確定了引力波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