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文華語烏龍不斷
1、圓的東西都用“粒”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今年3月,講華語運動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戲劇社所制作的量詞教學視頻里誤指“圓的東西,量詞都用粒”,引來網(wǎng)友炮轟。有些網(wǎng)民甚至調(diào)侃,難道還有“一粒太陽”、“一粒月亮”、“一粒地球”?
2、“派對”變“政黨”?
去年年底,女皇鎮(zhèn)史德林分區(qū)居委會混淆“派對”與“黨派”。原是通知居民社區(qū)里將舉行圣誕慶祝派對(Christmas Celebration Party),卻被居民委員會誤譯為“圣誕節(jié)慶祝黨”,讓人忍俊不禁。
3、經(jīng)典直譯烏龍“胸罩Basah”
當年,新加坡文物局曾將地名“Bras Basah”(勿拉士峇沙)誤譯為“Basah”(胸罩),讓不少網(wǎng)友捧腹大笑。事后,當局解釋說因為使用了谷歌翻譯工具,才導(dǎo)致這個錯誤。當局表示,已停止使用谷歌翻譯工具。
4、防跌變推廣跌倒
你聽過“推廣跌倒意識”嗎?新加坡保健促進局本是希望宣傳“防跌意識運動”(Falls Awareness Campaign),卻在海報上把活動名字誤寫為“推廣跌倒意識運動”。這則“推廣跌倒意識運動”的海報因此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熱議。還有網(wǎng)民重新設(shè)計海報,并將“Falls”直譯成“秋天”,為海報添加一行“秋天來了,你意識到了嗎?”的趣味標語。
5、匈牙利鬼節(jié)
2002年,新加坡旅游局把中元節(jié)(Hungry Ghost Festival)翻譯成“匈牙利鬼節(jié)”(Hungary Ghost Festival)。那次翻譯烏龍也一直被人詬病,到現(xiàn)在還令人記憶猶新。的確,新加坡的翻譯烏龍,猶如一只餓鬼,真是一直“陰魂不散”。
新加坡國會議員馬炎慶把層出不窮的翻譯烏龍事件,歸咎于“中文能力低落”、“翻譯資源貧乏有限”和“審核程序松散疏漏”等三大原因。
看來,新加坡推廣華文華語,還有一段很長的艱辛道路要走。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hr/2017/07-12/827558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