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揮舞著手臂,尖叫著跑開,這還不算勝利嗎?”
施密特第一次想要設(shè)計一個疼痛量表,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他已經(jīng)研究昆蟲10多年了。隨著科學技術(shù)水平的提高,人類對生物的研究也轉(zhuǎn)向微觀層面。
“我不是為了顯得‘酷’才做這件事。”施密特解釋說。針對昆蟲叮咬后產(chǎn)生的疼痛,科學家所能做的就是量化,分析出毒液的成分、作用機理,以及制定一個衡量疼痛的尺度。就像人們研究辣椒,也是制定了一個以用糖水稀釋到多少倍才感覺不到辣味的辦法來衡量辣度。
但疼痛的判定顯然沒有那么簡單。不同昆蟲分泌的化學物質(zhì)不同,酸堿度只能幫助大致判斷疼痛程度。而一只昆蟲分泌物中,一般含有30種以上的成分,人們對它們的協(xié)同作用更是一無所知。
施密特之所以被吸引,就在于人類與昆蟲之間的這場拉鋸戰(zhàn),充滿了高科技的意味。
毒液進入人體后,首先會降低體內(nèi)酶的活性,破壞傷口附近的細胞,其中占一定比例的是神經(jīng)細胞。這些“將領(lǐng)”遭到損害后,會進入紊亂狀態(tài),胡亂發(fā)出信號,進而導致身體的失控。毒液仿佛不斷地解碼人體數(shù)據(jù),讓周遭環(huán)境變得更適宜自己生存和傳播;人類免疫系統(tǒng)則試圖將消息傳播出去,調(diào)動更多的身體機能來稀釋和分解毒素。
可怕的是,有的化學物質(zhì)會阻礙血液流動,讓引起疼痛的物質(zhì)停留在傷口附近不被稀釋和分解,痛感也就不會減輕。這些分泌物還會在空氣中擴散,向其它昆蟲發(fā)出信號,召喚它們共同抵御外敵。這樣看來,人類還處于下風,唯一的勝算在于龐大的體型。
施密特警告人們,不要輕易惹怒昆蟲。有的蜂類之所以被稱為殺人蜂,就在于它們會追著人跑幾十公里,留下數(shù)百個包。毒液累積起來就很可能導致死亡。曾有人在南非被蜜蜂追到了河里,蜂群密集到每次他起來呼吸,嘴里就能吸進幾十只蜜蜂。直到4小時后,蜜蜂才散開。第二天,醫(yī)生在他身上找到了2243個包。此外,大概有2%的人對蜂類的叮咬過敏——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嚴重的免疫反應(yīng)也會奪去生命。
不過對昆蟲而言,造成疼痛的意義遠大于殺戮。讓入侵者感到難受,以為自己遭到了遠比實際嚴重的打擊,自然會敬而遠之,昆蟲們生存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人們揮舞著手臂,尖叫著跑開,這還不算勝利嗎?”施密特笑著說。
“我從來沒有故意被它們咬過”
施密特的研究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叮咬事故是在哥斯達黎加遇到了黑蜂。他本要拜訪一位朋友,但在路上,敏銳的昆蟲嗅覺讓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黑蜂巢穴。這種蜂類以筑穴的建筑美學和護巢的堅定決心著稱。全副武裝后,他逐步接近,卻仍然被咬出了好幾十個大包。“我實在沒有想到它們穿透防蜂服的能力這么強,但我別無選擇。這些昆蟲太美了,我需要它們。”施密特事后向朋友解釋。
盡管紅色和黑色的傷痕遍布面部和頸部,施密特還是覺得激動。這些小生物有沒有優(yōu)雅的外形,或是鮮艷的顏色,都不重要。真正的美人,要有最獨特的攻擊方式和最精妙的毒液。
那也是他唯一一次見到黑蜂。
1990年,施密特疼痛量表的第一個版本問世。“我從來沒有故意被它們咬過,”施密特常常面對嘩眾取寵的質(zhì)疑,“我確實很想要數(shù)據(jù),但我一點也不想被叮。事實上,我經(jīng)常處在被叮的焦慮中。”
相比之下,和施密特分享“搞笑諾貝爾獎”的史密斯就顯得刻意多了。讓他獲獎的,是親身實驗出的一張“被蜜蜂蟄疼痛地圖”。他安排蜜蜂叮咬了自己身上的25個部位,然后打出了1分到10分的疼痛評分。
然而,再細致的評分也無法讓人感受到疼痛。如果去讀“施密特疼痛量表”,幾乎不可能不感受到疼,伴隨著耳邊嗡嗡的惱人噪聲和腿上有昆蟲簌簌爬過的毛骨悚然。不過,施密特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找到準確的語言對他是很大的挑戰(zhàn),“畢竟我們沒有那么多形容詞描述疼痛,就像形容氣味一樣”。
獲得“搞笑諾貝爾獎”,施密特拿到了一筆“天價”獎金,有10萬億元,不過只有一張鈔票,是一文不值的津巴布韋幣。這個獎項使他成了“網(wǎng)紅”,“疼痛鑒定大師”是他最廣為流傳的外號。很快有出版商找到他,將他獲獎的量表和科研經(jīng)歷編成了書,名叫《野性的刺痛》,取得了不俗的銷量。通過這本書,施密特希望讓人們認識到昆蟲的美。
亞伯拉罕斯認為,“搞笑諾貝爾獎”的這些研究可能看上去無關(guān)緊要,甚至荒誕可笑,但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而不是職務(wù)升遷或發(fā)表論文。人們對科學的成見也在改變,它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
至今,施密特仍然緩慢更新著疼痛量表。很難想象,他已經(jīng)69歲了。在一篇論文中,他寫道,“35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弄清楚它損害神經(jīng)的生化機制,昆蟲的毒液中還存在著太多的未解之謎。”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8-31/798901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