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出現強對流天氣,局地風力達11級以上。預計未來三天,江南及廣西北部等地多降雨和強對流天氣,中央氣象臺2日發(fā)布強對流天氣橙色預警。
強對流天氣是什么?為什么近期多發(fā)?公眾應如何防范?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盛杰介紹,強對流天氣包括雷暴、短時強降水、大風、冰雹等天氣現象,具有影響快、強度強、致災性強的特點。
專家表示,當下層空氣溫度較高、高層空氣溫度較低時,下面的熱空氣就像沸騰起來的熱水,一旦有冷空氣來襲,觸發(fā)條件,就會引發(fā)強對流。若此時高層空氣溫度較低,上升運動就會更加劇烈,對流活動也就更強。
在春季和夏季,下層空氣升溫較快,并與北方來的冷空氣形成對峙,下面暖、上面冷,因此強對流天氣時有發(fā)生。我國幅員遼闊,通常從2月開始強對流天氣自南向北發(fā)生,4月以后,北方也開始有強對流天氣。
今年強對流天氣呈現發(fā)生偏早、偏多特征。截至4月2日,我國共發(fā)生5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第一次過程發(fā)生在2月19日,為近五年第二早。
不少公眾關心,本輪強對流天氣是否影響清明假期?
專家表示,2日至4日隨著冷空氣南下,強對流天氣向南推進。由于對流條件好,出現風雹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關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風雹災害。6日至8日,強對流天氣將影響華南北部、中部等地。由于前期華南氣溫較高,強對流天氣過程以短時強降水為主。
強對流天氣發(fā)生時,經常讓大家感到猝不及防,甚至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強對流天氣為何難以被精準預報?
這是因為強對流天氣屬于中小尺度天氣系統(tǒng),一般來說尺度越小,可預報性也就越低。近年來隨著觀測手段豐富、預報技術進步等,強對流天氣預報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3年預警信號發(fā)布提前量達43分鐘,但仍存在瓶頸。預報員需要不斷緊盯天氣形勢,開展遞進式氣象預報預警。
專家提醒,公眾需及時關注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在收到強對流天氣預警時,及時采取保護措施,避免其帶來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強對流天氣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外出;若出門在外需遠離棚架、廣告牌等搭建物。
當大風發(fā)生時,要盡量在室內躲避,進入抗風能力較強的建筑物,關閉門窗。當短時強降水發(fā)生時,盡量不要開車;若必須外出,遇積水路段應確認安全后再通過。當雷暴發(fā)生時,應當進入具有防雷措施的建筑物躲避,遠離危險電源等。(新華社記者 黃垚)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