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活在百姓心中
焦裕祿紀念園干部張繼焦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焦裕祿的“第七個孩子”。
“繼焦”,一個飽含深意的名字。59年前,如果沒有焦裕祿的幫助,世上也許不會有張繼焦這個人,更不會留下這個引人遐想的名字。
1962年,張繼焦還不滿周歲,他的名字也不是“張繼焦”,而是父母逃荒徐州時曾為他取的“張徐州”。一場久治未愈的大病,讓張繼焦的父親張傳德險些把他扔掉。
阻止張傳德的,正是下鄉(xiāng)查看災(zāi)情的焦裕祿??吹胶⒆舆€有一口氣,他連忙攔下張傳德,當即聯(lián)系了縣醫(yī)院,還用自己的工資墊付了醫(yī)藥錢。為了銘記焦裕祿的恩情,張傳德將兒子的名字改為“張繼焦”。“從我懂事起,父母就常教育我‘不要忘了焦書記,他是你的再生父母,要像焦書記一樣做人’。”

2021年3月2日,張繼焦(右一)在蘭考縣展覽館內(nèi)為參觀者講述焦裕祿的故事。(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如今,在焦裕祿紀念園內(nèi),張繼焦不厭其煩地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動情講述焦裕祿當年的故事,“我是焦裕祿救活的孩子,看到這些樹,就想到了焦書記,它們早已活在我的心中。”
焦桐,不只活在張繼焦心中,更活在百姓心中。
到最窮的人家吃派飯,了解百姓實情;忍著腹痛工作,把藤椅頂出個大窟窿;批評兒子看白戲,讓女兒去又苦又累的醬菜園……幾乎每個在焦桐下休憩的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
焦桐對面,一座以焦裕祿名字命名的干部學院拔地而起。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約4萬名學員前來聆聽焦裕祿的故事,學習焦裕祿精神。焦桐樹下,不少人緬懷靜思,共同紀念那個永恒不朽的英魂。

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外景。(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我立志成為像焦裕祿一樣的人民公仆。”焦裕祿紀念園里,一群青年黨員正面向焦裕祿的墓碑,莊嚴宣誓。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棵焦桐,當無數(shù)焦桐匯聚在一起,就能成為一片永恒不朽的精神林海。”這是不少參觀者共同的心聲。(記者 王丁、雙瑞、翟濯)
(來源:新華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