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無聲,斯人有情
其實,焦裕祿和他親手栽下的泡桐曾有過一張“合影”:焦裕祿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cè)頭目視遠(yuǎn)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樹葉。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正是今天的焦桐。
“1963年9月,焦裕祿下鄉(xiāng)查看春天栽的泡桐。他很高興地說,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會變成一片林海。”時至今日,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干事的劉俊生還能回憶起焦裕祿當(dāng)年高興的神態(tài)。

焦裕祿在泡桐前的留影。(資料照片,劉俊生攝)
這張廣為流傳的照片,卻是劉俊生當(dāng)年偷偷拍下的。他經(jīng)常隨焦裕祿下鄉(xiāng),給群眾拍了上千張照片,給焦裕祿拍的卻只有4張,其中3張都是偷拍的。“我一想拍他,他就擺擺手說‘鏡頭要多對準(zhǔn)群眾’。”劉俊生說,小小的細(xì)節(jié),足可見焦裕祿的為民情懷。
“焦書記領(lǐng)著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強(qiáng),啥時候也不能忘了。”
這是魏善民的父親魏憲堂生前總念叨的一句話。魏憲堂照顧了焦桐8年,焦裕祿去世后,老人無處寄托自己的哀思,經(jīng)常到離家不遠(yuǎn)的地頭,看看故人親手種下的泡桐。
焦桐無聲,斯人有情。
對于魏善民和其他守護(hù)著焦桐的老百姓來說,守著這棵樹,就是守著焦裕祿精神。雖然僅在蘭考工作了470多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
“這棵泡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焦桐樹下的石碑簡介上,刻著這樣一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