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消費知情權
修表卻賺昧心錢
日常佩戴中,機械手表同電視、音箱、手機等會產生磁性的設備放在一起,很容易導致手表受磁,這也是機械表在維修過程中最簡單常見的一個故障,直觀體現就是走時不準。在專業(yè)機構的技術支持下,央視記者先后在六個城市的11家名表維修中心進行了調查。
擺輪游絲是手表結構中的調速系統(tǒng),它的正常運轉確保了手表計時的準確性,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對于受磁這樣的簡單故障,各地的名表維修中心通常都以擺輪游絲等零件故障為由要求進行更換。消磁并不復雜,通常耗時僅僅一兩分鐘,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些名表維修中心會怎么處理呢?
帶著設置好故障的手表,央視記者來到了位于長沙國金中心21層的名表客戶服務中心,一位維修人員簡單看了看手表的情況,就給出了高達1000多元的更換游絲、時輪的維修報價。隨后,央視記者又將一款沒有任何問題的機械表設置為受磁故障,被維修人員開出了2390元的高價費用。
在這樣的名表維修中心里,小病大修到底是個別情況還是普遍現象呢?央視記者帶著兩款設置了充磁故障的機械表,來到位于北京東方廣場8層的一家名表維修中心。維修人員分別開出了2100元和650元的高額費用,并且拒絕提供所謂更換下來的零件。后經檢測顯示,兩款手表均未更換零配件,但是手表上的磁卻被悄悄消掉了。另外,北京富爾大廈22層的名表維修中心,則需收取1600元換游絲。
在此次調查中,央視記者先后在六個城市的11家名表維修中心進行了體驗,只有成都、西安各一家機構按照正常維修流程為記者的手表進行了消磁維修,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剩下的9家則開出了450元到2390元不等的高額維修費用。
國家鐘表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的工程師介紹:“受磁的手表,正常維修是用消磁儀、退磁儀,進行退磁就可以了。”整理/本報記者 李佳
堵住消費選擇權
老年人被“套路”
昨晚,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部分手機App對老年用戶的欺騙套路,這類App號稱手機管家,卻短時間內高頻讀取手機信息,故意讓手機卡頓,從而達到讓用戶不斷點擊下載App的目的。這類App極容易誘導老年用戶,對老人們進行用戶畫像,打上“容易被誤導和誘導”的群體標簽,各種低俗、劣質,甚至帶有欺騙套路的廣告和內容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機上。
李女士今年70多歲了,經常用智能手機,但她的手機莫名其妙地越來越慢。李女士平時看新聞時,手機里總會自動蹦出一些“安全提示”。“病毒”、“垃圾”、“內存嚴重不足”,這些“安全提示”著實把李女士嚇壞了,她就趕緊點擊進行清理。但是,越清理“安全提示”越多。同時,李女士還發(fā)現手機里開始頻繁出現一些誘人的廣告,紅包領錢、金幣賺錢、走路掙錢。像李女士一樣,很多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機的時候都遭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安中心的專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監(jiān)測。在一款小說閱讀軟件里,正常閱讀過程中出現了類似的廣告。點擊后,下載安裝一款叫“內存優(yōu)化大師”的App,自動清理過程中繼續(xù)蹦出“清理手機緩存”的提醒,點擊后,手機又下載安裝了“超強清理大師”。不斷地“提醒、下載、清理”,不過幾分鐘的工夫,4款清理類軟件就在手機上安家落戶了。
檢測發(fā)現,這款App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清理手機垃圾,背地里實則在不斷偷偷大量獲取手機里的信息,甚至會頻繁高頻率地上傳,手機會變得更卡,老人用戶就會再中招,再去下載這種清理類App,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分析發(fā)現,這類App經常通過發(fā)布廣告誘導老人點擊下載。
更大的危害在于,這類App駐扎在老人的手機里,不斷在后臺發(fā)送用戶數據信息,對老人們進行用戶畫像,打上“容易被誤導和誘導”的群體標簽。于是,各種低俗、劣質,甚至帶有欺騙套路的廣告和內容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機上。
整理/本報記者 李澤偉
北青快評
守護安全打通堵點不是空話
一年一度的“3·15”以及央視晚會昨天再次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確定的消費年主題是“守護安全、暢通消費”,按照中消協(xié)《守護消費安全倡議》的解釋,年主題的涵義是確保產品和服務安全,助力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
綜觀昨晚的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案例涉及食品、車輛、日用品等諸多領域,但細細梳理就會發(fā)現,上述曝光案例仍然緊扣著“消費缺乏安全”和“消費設置堵點”兩大類型。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做出了“穩(wěn)定增加大宗消費”的全盤部署,而消費安全事關消費者的基本權利,不管是汽車變速箱的“豆腐渣”,還是瘦肉精的“還魂”,都直接刺破消費底線,何談穩(wěn)定消費的大局?而此次曝光的諸多消費“堵點”則常于小處設伎倆,不管是修表的貓膩,還是誘騙老人下載軟件,雖然看似“事小”,但是對于消費對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予以破壞,就像高樓撼基、樹木削根一樣,消費者失去了對于市場的信任和消費的信心,我們“十四五”規(guī)劃定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也會成為空談。所以,我們今天看消費,覺察微末,卻常常事關長遠;看到了小瑕疵,也許攸關大市場。因此昨天的“3·15”晚會說“提振消費”必須“從心開始”,此言不謬,小覷不得!
同時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昨晚相關主體的各類回應也是各具特色:有的直接下架相關產品;有的表示要徹查根源;有的則輕描淡寫地道了個歉。程度不同,誠意亦不相同。而在今天的消費市場和發(fā)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對于某一次“曝光”的處理,真的不應該僅僅從“危機公關”的角度去理解。還是那句話,用“心”換“新”恐怕是最理性長遠的考量,這里的“新”就是新形象、新作為、新的“賺錢”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