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我們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
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動。
2020年秋,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去了一家開在小山村的紀念館,名叫“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疾煲馕渡铋L地選在聽取脫貧攻堅總結(jié)評估匯報前夕,脫貧的初心就蘊藏在黨的紅色歷程之中。
1934年底,3名女紅軍來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寄宿在瑤族老人徐解秀家里,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人民群眾以同樣的深情回應(yīng)了黨。老區(qū)歌謠里唱,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上戰(zhàn)場……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今天惦念著老百姓的冷暖,同當年“共用一條被子”的情感并無區(qū)別。
重走長征路,幾多感慨,幾多憧憬。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5月在江西于都縣考察時,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一幅“草鞋地圖”前長久駐足。
那是用80雙草鞋拼成的中國地圖。中國共產(chǎn)黨是窮人的黨,人民軍隊曾是一支打赤腳的部隊。8萬多紅軍戰(zhàn)士在于都河畔集結(jié)出發(fā),走上了爬雪山、過草地的萬里長征。為了不讓紅軍赤足征戰(zhàn),蘇區(qū)百姓家家戶戶打草鞋送給戰(zhàn)士們。
總書記叮囑道:“現(xiàn)在國家發(fā)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
于都縣潭頭村村民孫觀發(fā)是紅軍英烈后代,看到他一對孫兒孫女,習近平總書記想到了將來:“到他們這一代長大的時候,就是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時候。”
這是當年8萬多紅軍所期盼的中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黨的十八大閉幕,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自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構(gòu)想,不過短短三四十年。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他肩上的擔子并不輕松:“不能到時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還有那么多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下。”
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令人振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他對省里的同志們說:“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百年前在風雨如晦的黑暗中誕生,中國共產(chǎn)黨就立志帶領(lǐng)百姓過上好日子。共產(chǎn)黨說話是算數(shù)的。小康社會,那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的夢想啊。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算日子,邁進小康的倒計時滴答作響,一刻不停。
2019年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主席同與會外國領(lǐng)導人共同巡館。走著走著,他們腳步慢下來,眾人視線隨著他看向一塊顯示屏。那是標注脫貧攻堅進度的時鐘。習近平主席解釋得簡明而堅定:“我們的脫貧按小時、按分秒計算。”
2020年3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仍黑云壓城,一場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卻在這時召開。大江南北,奮戰(zhàn)在脫貧一線的人們透過屏幕,深切感知到習近平總書記字里行間的緊迫感: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也考慮過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開,但又覺得今年滿打滿算還有不到10個月的時間,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實現(xiàn)脫貧攻堅目標任務(wù)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難度,必須盡早再動員、再部署。”
在1990年,習近平同志寫過一篇《滴水穿石的啟示》。2006年,習近平同志寫下《抓落實如敲釘子》。認準的事情,便有足夠的耐心,克期必勝。下了決心,便鍥而不舍,“釘”到最后。
對這種作風,習近平總書記講得生動:“抓落實就好比在墻上敲釘子:釘不到點上,釘子要打歪;釘?shù)搅它c上,只釘一兩下,釘子會掉下來;釘個三四下,過不久釘子仍然會松動;只有連釘七八下,這顆釘子才能牢固。”
對于脫貧,習近平總書記拿出了“滴水穿石”的韌勁和“釘”準不放的作風。他在全國兩會“下團組”時曾經(jīng)說,我去過的每個地方我都抓反饋。有關(guān)部門都派人去看過,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
回想起2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就以這樣的勁頭,幫助福建深陷危困的連家船民脫了貧。
船民苦,一生在海上漂泊,一家擠一條船,蜷縮的腳被歧視稱“曲蹄”。習近平同志抓這項工作時,給船民在岸上建了房。但回訪發(fā)現(xiàn),有些人待不住又回了船。
波折之后習近平同志盯得更緊了,趕到霞浦縣鹽田鄉(xiāng)。習近平同志是大個頭,船艙很矮小,他貓著腰進了船艙。
老船民見到這一幕很感動,聊天時倒苦水:“上岸后只有一個房子,那有什么用?我們吃什么?”
把船民上岸作為整套問題去解決,要定居,更要樂業(yè)。調(diào)研后,習近平同志鉚準各個環(huán)節(jié),推出切實辦法,船民終于笑著上了岸。
多年后到中央工作,在全國兩會期間見到來自當?shù)氐娜珖舜蟠?。聽說船民住“榴房”,搞漁業(yè)養(yǎng)殖很紅火,習近平同志放下心來:“很好!關(guān)鍵是找到致富門路了。”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心易地移民搬遷,仍然循著相似脈絡(luò),從搬得出、穩(wěn)得住,到能致富一步步去推進。既有必能達成的信心,也有步步為營的方略。
仍是在福建工作時,到三明調(diào)研,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個深刻影響了脫貧歷史進程的概念,“真扶貧、扶真貧”。黨的十八大后從北京到阜平駱駝灣村,三個半小時的車程他說“值了”,因為看到了真貧。
我們黨最講認真。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成敗系于“精準”。長久以來,村里事往往是“估摸個大概”。習近平總書記深知其中利弊。2013年底,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方略被首次提出。數(shù)千年來的鄉(xiāng)村治理引入了現(xiàn)代管理思路,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精準,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調(diào)研。在班彥村村民呂有金家桌上,擺放著《扶貧手冊》和《貧困戶精準管理手冊》。兩本冊子已經(jīng)被翻得起了毛邊??倳浺豁擁摲豁楉椏粗?、問著,也感慨著:“這手冊用得多了,翻舊了!”
從點到面,從基數(shù)到進度,回頭看、動態(tài)管。這是一份珍貴的共和國脫貧檔案,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歷史性工程,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人民作出的一份莊嚴承諾。“一諾千金。”
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注著脫貧的時間表,掌舵著脫貧的進程。既有“啃硬骨頭,打殲滅戰(zhàn)”的部署,也有“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既有“防止層層加碼,不能‘被脫貧’‘假脫貧’”的警醒,也有穩(wěn)一穩(wěn)、沉一沉,以免欲速則不達的定力。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語重心長:“對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強調(diào),就是因為心里還有些不托底。”
到了2019年4月重慶考察,總書記看了深山里的村子之后,說:“看了這么一個村,我心里是有底的。”“從各方面情況看,我們對完成任務(wù)是很有信心的!”
從考察途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去標記扶貧的刻度、去琢磨工作的短板??倳涀⒁獾剑^去很多人穿補丁摞補丁的衣裳,現(xiàn)如今除了年輕人為時尚特意為之,已經(jīng)很少有人再穿了。
甘肅古浪縣黃花灘生態(tài)移民區(qū),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一路看,一排排黛瓦白墻的新房寬敞又明亮。在隨后召開的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會上,總書記提起這段見聞:
“我昨天到黃花灘那戶老鄉(xiāng)家,家里都是精裝修,電視還是弧形的,我都沒有那種電視。”話音未落,笑聲陣陣。
總書記接著說,我問老兩口還有什么要求,這位鄉(xiāng)親掉了眼淚,“他說,哪有什么要求啊,想到想不到的都給了,千恩萬謝感謝黨。我們現(xiàn)在有民心啊,老百姓看到了我們是為他們做事。我們這個船啊,有人民的海洋牢牢托著。永遠不要失去民心,永遠要想著給老百姓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