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綠色
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州達日縣處于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2227萬畝的草場面積占到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5%,這片大草原是黃河源頭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
達日縣是果洛州黑土灘面積占比最高的縣。黑土灘被稱為“草原之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災(zāi)害。
自成為草原站站長那一刻起,老黨員羅日蓋就狠下決心:“脫掉幾層皮,也要把黑土灘變回綠草原。”
黑土灘復綠,關(guān)鍵在于選擇草籽,合理養(yǎng)護。過去用的草籽主要是垂穗披堿草,種下去幾個月,依舊光禿禿。“跑斷這雙腿,也要找到好草籽。”羅日蓋一種種試、一季季種、一次次測。
每撒下一粒草籽,都是挑戰(zhàn)黑土灘的戰(zhàn)書。每治理一片黑土灘,都在靠近綠水青山的夢想。
40年來,羅日蓋走遍了達日縣9鄉(xiāng)1鎮(zhèn)33個行政村的溝溝壑壑,哪座山上住著幾戶人家,哪條溝里有多少黑土灘,誰家的草場需要種草,他心里有一本賬。
索南昂毛和羅日蓋共事7年,下鄉(xiāng)從不帶地圖,不開導航,“因為羅站長能精準知道每家牧戶住在哪條溝,他是草原上的‘活地圖’”。
40年來,羅日蓋在達日縣人工種草250多萬畝,探索出治理黑土灘的種草方法。昔日牲畜絕跡的129萬多畝黑土灘,如今變成了牛羊遍地的綠草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要守在草原上,讓更多黑土灘變成保護生態(tài)的綠草原、牧民致富的金草原。”羅日蓋說。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èi)一處河流(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