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9月8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拍攝的治理后的毛烏素沙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 題: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新華社記者胡璐、任會斌、王靖、周永穗
綠色,生命與希望的象征,是美麗中國的底色,也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
一沙一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指引下,沙海播綠步伐大大加快,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沙區(qū)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壯大。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發(fā)展的沃土。

這是9月22日拍攝的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穿沙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從漫天飛舞的黃沙到一望無際的綠蔭,從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到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tài)工程不斷推進,沙區(qū)各地人民一步步、一寸寸治沙,創(chuàng)下舉世矚目的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成績。
鋪展的是綠色,收獲的是希望!

這是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蘇木周邊的科爾沁沙地的治理情況(9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藍天下,一棵棵挺拔的楊樹、柳樹拱衛(wèi)著房舍農田,一望無際的沙柳林、野地里的花棒縈繞著村莊,與遠處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這里是巍巍陰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北緣,中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它如同一根弓弦橫亙在黃河“幾”字彎南岸。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zhèn)南部的官井村,就位于沙漠腹地。
82歲的村民高林樹,至今還記得多年前的光景——風沙肆虐,明晃晃的沙丘連綿到天邊。他的二弟叫高樹林,三弟叫高有樹。“當時這里草、樹都稀罕,有樹才有生存的希望。母親這么起名字,就是想過上有奔頭的日子。”

9月18日,工作人員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的育苗基地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他說:“30多年前,我們一家人守著幾十畝靠天吃飯的旱地,春天風吹沙埋,反復補種也落不下多少苗,秋天全部收成不到100斤糜子。房屋和土地隨時都有被流沙掩埋的風險。”
村里很多人逃荒去了,但高林樹反復思量后舍不得家。為了活下去,1986年他向村里提出承包800畝荒沙種樹。

9月16日,殷玉珍在查看一棵樟子松長勢。新華社記者 連振攝
承包沙地的頭兩年,高林樹吃住在沙窩子,第三年春天才看到星星點點的綠色。買不起苗,就采草籽、挖蘆根;為拉幾捆沙柳苗,他趕著毛驢要走200多里,來回一趟就得兩三天;澆樹要從幾里外挑水,一次栽不活就接著再栽……冒著嚴寒酷暑治沙,他承包的荒沙面積越來越大。20多年后,5000畝林地郁郁蔥蔥。
流沙停下了侵襲,林間套種上莊稼,羊群有了草料,高林樹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家成了村里第一個萬元戶。消息一傳開,左鄰右舍‘炸鍋’了,他們也紛紛開始包地治沙。”高林樹說。
“治沙有了成效,現在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也少了很多。”官井村黨支部書記陳海軍說。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zhèn)官井村村民高林樹一家曾經治理過的沙漠(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官井村的變化是一代代沙區(qū)人民艱苦治沙、綠化家園的縮影。
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試點等重點生態(tài)工程實施,我國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土地沙化總體實現了從擴展到縮減的歷史性轉變。
據國家林草局監(jiān)測,自2004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xù)3個監(jiān)測期“雙縮減”。近年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分別減少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減少了20.3%。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