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回歸2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fā)展最好時期

12月12日,游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游覽。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新舊澳門關,悲喜大三巴。
在高大敞亮的現(xiàn)代建筑澳門關閘口岸附近,有一座淡黃色的葡萄牙風格的關閘牌樓。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澳督公然下令搗毀代表清政府主權的海關,擅立關門于此。自此,澳門之“門”的開合大權掌握在殖民者手中。
舊時的老關門,如今已成文物,只供觀瞻。而近旁1999年遷建完工的拱北-關閘口岸,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之一,僅去年的通關旅客就超過1.34億人次。新舊口岸之間,是兩個時代的歷史性跨越。
回歸前的澳門經(jīng)濟連續(xù)多年負增長,失業(yè)率高企,治安嚴重惡化,法治建設落后。人們戲稱,只要香港電影里出現(xiàn)澳門大三巴的鏡頭,一定是要有壞事發(fā)生了。
回歸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保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依法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廣大澳門同胞依法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作為祖國大家庭的成員,擁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民主權利,作為澳門的主人翁,承擔起了管理好、建設好澳門的歷史責任。
“上任的時候我給自己兩個任務,一個是不折不扣地落實基本法,讓‘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地實踐。二是我向澳門人承諾,要盡我最大的努力,還他們一個安居樂業(yè)的澳門。”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澳門特區(qū)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回憶當初澳門嶄新的年代,仍百感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