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紓困之路正進入新階段。過去一年間,隨著5000億元紓困資金有序落地,上市公司質押風險緩解,平倉金額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國資無疑是馳援大軍中的重要力量,民營上市公司引入國資背景股東熱度始終居高不下,近期更是動作頻頻。與此同時,多地放松限制,競爭性領域國企混改也迎來更大力度突破,國企民企雙向混合加速進入新階段。
5000億紓困資金正有序落地
12月2日晚間,上市公司達華智能公布,為緩解上市公司資金壓力,福州市華僑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向公司提供4億元人民幣的紓困資金支持,并已經到賬資金2億元。華僑基金的資金將緩解公司流動性危機,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有積極的意義。
2018年下半年,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的融資難、融資貴表現的較為突出。在證券市場上,出現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面臨平倉風險、民企相關債券違約頻頻發(fā)生的情形。為了扭轉這一局面,2018年11月,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紓困基金、紓困債、民企紓困資管計劃等一系列旨在化解民營企業(yè)風險的舉措密集出臺。
來自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各類主體投入的紓困資金合計約5000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成立紓困基金,宣告規(guī)模合計約2900億元;46家證券公司設立支持民營企業(yè)發(fā)展專項資管計劃,出資規(guī)模651億元;18家證券公司獲得開展信用衍生品業(yè)務無異議函、通過交易所市場達成信用保護合約規(guī)模6億元,撬動民營企業(yè)債務融資規(guī)模合計58億元;9家保險公司設立專項產品,登記目標規(guī)模1060億元;14家債券發(fā)行人發(fā)行專項紓困債,發(fā)行規(guī)模173億元。
從紓困資金的落地情況來看,根據深交所綜合研究所發(fā)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股票質押回購風險分析報告》,二季度末已實施完成的紓困項目涉及224家上市公司,金額約861億元,較一季度末新增76家、277億元,增幅分別達51.4%、47.4%,其中,86.2%的紓困對象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81.7%的公司為民營企業(yè);紓困方式方面,受讓股東股份等股權方式及質押融資等債權方式占比各半,分別占49.8%、49.9%。
信貸方面,今年以來民企尤其是小微企業(yè)獲得較為顯著的支持。根據銀保監(jiān)會的數據,截至9月末,五家大型銀行小微企業(yè)貸款余額為2.52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47.9%。五家大型銀行平均貸款利率為4.75%,較2018年全年平均貸款利率下降0.68個百分點。同時,通過發(fā)放信用貸款、減費讓利等措施,降低小微企業(yè)其他融資成本0.58個百分點。
質押風險緩解 平倉金額減少
隨著紓困行動展開,數據顯示,上市公司風險特別是股權質押風險已經大大緩解,上市公司強制平倉事件較去年同期顯著降低。
來自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深滬交易所股票質押回購質押股票總市值20010億元,占兩市股票總市值的4.6%,其中流通股質押市值13366億元,占質押總市值的66.8%。共有1453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存在股票質押回購情形,占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的40.5%,質押市值13105億元,占兩市股票總市值的3%。其中,控股股東持股質押比例超過80%的公司有595家,風險較高。截至2018年末,兩市低于合約規(guī)定履約保障比例的質押市值為2990億元,占質押總市值的14.9%。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兩市股票質押回購融資余額10694億元,較一季度末下降5.0%,延續(xù)2018年2月以來的持續(xù)下降態(tài)勢。深滬兩市股票質押回購質押股票總市值2.1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3.9%,較一季度末下降0.6個百分點,較2017年底峰值下降2.3個百分點。二季度,深滬兩市通過二級市場違約處置平倉賣出合計金額52億元,日均0.9億元,比一季度略有減少,約占兩市股票日均成交額的萬分之一,違約處置平倉對市場價格影響微弱。來自中國結算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末,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單一股票質押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yè)數量已經下降到了96家。而在2018年底,這個數字是13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