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導演 發(fā)力現場
導演組的故事,似乎更多是“痛并快樂著”。
《中國造“星”記》送審那天,因為糾結于節(jié)目中一處細微的表述,導演組決定重新拍攝。那個周日的凌晨1時,講述人梁艷被電話叫醒,從通州趕回報社補拍。
11月13日0時12分,《中國有故事》項目組的群里又熱鬧起來。在每一集節(jié)目送審和上線的日子,這種半夜討論已經是一種常態(tài)。
剛在醫(yī)院打完點滴的導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對樣片“狠狠地”提了多處修改意見。講述人蔣佩珊忽然有了靈感,重新設計了一個開場穿越情節(jié),這個設計和原來的腳本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路,編導、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來,各抒己見,最后干脆發(fā)起一場投票,看哪個方案更好。
討論進行得正熱鬧,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聲了。過了一會兒,一個陌生的ID通過二維碼入群,開始對修改方案“指手畫腳”——原來,高旭從醫(yī)院回到家,父母擔心他身體狀況不佳,沒收了手機。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備用手機,重新進群加入討論。
最后的結論,是讓后期團隊和講述人早上9點奔赴大興機場,把兩種方案都拍攝一遍,再根據效果選擇。然而,等編導母建鑫剪完片子、攝像蘇詩寫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們抬上機器,直奔機場而去。等其他同事來上班時,他們已經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這一集的講述人蔣佩珊偷偷用手機錄了一段花絮——編導和攝像在出租車上睡著了。她自己也只睡了兩個小時,“夢里一直在等審片,感覺才看了兩遍片子,大家還有好多修改意見,然后導演說了句‘拍去吧’,我的鬧鐘就響了。一看才4時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著沒有。”
拍攝《“北漂”去荒原》時,他們設計了講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參與開荒的鏡頭。賈夢夢、張勇、陳一雄把設備和綠幕都搬到北京郊區(qū)一塊農地里。為了有較好的融入效果,三個男生扛起鋤頭鋤地,把泥土翻出來。結果鋤了一陣子,發(fā)現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來效果。只好換一塊地,重新鋤地,等效果滿意了,再架起綠幕。大家自嘲,沒想到拍個片子,還要真當一次農民。正是這樣“接地氣”的工作方式,換來了節(jié)目的高質量。
學習“網感” 反思調整
9月26日,《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在全網開播。該節(jié)目由共青團中央出品,中國青年報社、中央企業(yè)團工委、江蘇廣電總臺互聯網產品中心聯合出品,是為新中國70周年獻禮之作。
點擊量到多少了?彈幕和留言都有什么意見,是批評還是表揚?
每次節(jié)目上線后,推廣組的小伙伴就成了最活躍的人。搜集用戶意見反饋給節(jié)目組,再進行節(jié)目調整,這是全新的工作方式。
第一集《一種相思兩段傳奇》播出后,講述人的開場穿越,成為被“吐槽”最多的點。網友毫不客氣地批評摳圖粗糙。節(jié)目組進行內部反思,改進技術,等到制作《那一眼,看破星辰》時,仍然使用摳圖技術,但是沒有用戶再批評,甚至有人認為講述人真的去了貴州“中國天眼”出差,表示“羨慕”。
每一集的標題,都要出十幾個備選,反復討論?!兑话讯鹛祉憽愤@個標題,就是因為頗具“網感”而勝出。
每一次,《中國有故事》在共青團中央的官方微信、微博播出,都會收到大量用戶留言。
《可可托海的秘密》講述的是“兩彈一星”功勛礦可可托海被塵封多年的傳奇,最多時有上萬人保守同一個秘密。“團團太棒啦,這系列都很好看!偉大的中國人民!”“六月份的時候剛去過,看到那個螺旋型的礦坑,我被震撼了”“這樣的節(jié)目好有意義,期待”“我就是可可托海人,每次說到三號礦脈,備感驕傲!”
推廣組的胡果果想搜集一些負面評價,結果除了第一集摳圖粗糙和希望增加男講述人之外,“真沒找到其他批評意見”。
《中國有故事》由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微信首發(fā)后,在中國青年報社所有平臺發(fā)布,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轉載,并獲得學習強國App、騰訊視頻、優(yōu)酷、PPTV等大流量平臺首頁關鍵位置推薦。被稱為“青少年網絡聚集地”的嗶哩嗶哩網站和QQ空間上,也有大量用戶關注了《中國有故事》。
在微博上,#中國有故事#話題閱讀量已近4000萬,@共青團中央發(fā)布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地方團委賬號@江蘇新聞@荔枝新聞等上百家媒體賬號轉發(fā)。
截至發(fā)稿時,該節(jié)目已播出9期,全網累計播放量超過7000萬次。
《中國有故事》還被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師從網絡上下載,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訓練課堂上給學生們展示,并以視頻的內容作為實例課程講解。
融媒發(fā)展 一脈相承
今年9月,報社決定抽調報社資深文字記者,參與《中國有故事》的選題和撰稿工作。
在參與《中國有故事》項目之前,邱晨輝曾經深度參與過報社在H5方面的探索。蔣韋華薇已經主持《中國青年報》第一個全媒體報道融合示范欄目“暖聞·暖心”4年。因此,當他們真正進入撰稿角色時,并沒有像面對一個全新的事物那樣摸不著頭腦。相反,腦子里能很快地閃現出選題切入點、交互點、畫面意識、音樂節(jié)奏等關鍵詞。
邱晨輝說:“在曾經的融媒探索過程中所訓練出來的新媒體本領、培養(yǎng)出來的全媒體意識、積淀下來的新聞人定力,不管是對于我們每個個體,還是對于報社在未來的全媒體探索,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報社在全媒體探索方面是循序漸進、一脈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