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專家 李高風:條件很艱苦,吃窩窩頭,在招待所大家都擠在一起住,但是很高興,全國各地來的。我就心里在想親愛的祖國,我來了。
1969年,美國成功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潛地導彈——“北極星”。潛地導彈和核潛艇的完美組合,使美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大大提升。然而,此時的中國,對于潛地導彈的認知,卻還是一片空白,連參考資料也沒有,一切要靠白手起家。現(xiàn)在使用電腦連一秒鐘都不到的運算,在五十年以前,常常需要7、8個人連續(xù)加班三個月才能完成。在潛地導彈發(fā)射的瞬間,潛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擾,都會對導彈出水的姿態(tài)造成復雜而重大的影響。導彈能不能精準地破水而出,水下彈道發(fā)射控制系統(tǒng)尤為關鍵。這些在今天看來并不復雜的參數(shù)計算,卻足足困擾了李高風和同事們18個月,5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反復不停地嘗試著各種方案。念念不忘、必有回響,1982年他們終于成功了,巨浪一號點火升空,如蛟龍出水,噴吐著白色的云柱直刺高空。

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前赴后繼的努力,為共和國構筑起了堅固的“水下盾牌”??盏貙椀目傇O計師楊寶奎:我從事一個保護國家的職業(yè),我認為我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央視財經(jīng)《經(jīng)濟半小時》欄目視頻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專家,楊寶奎當時被任命為空地導彈總設計師,為了實地勘察,楊寶奎帶隊一頭扎進大戈壁灘里,夏天地表溫度60度,冬天零下28度,很多年輕人凍得直哭,然而他們一待就是一年。除此之外,空地導彈飛行距離遠,要想在命中目標前不被發(fā)現(xiàn),如何讓它具備隱身功能尤為關鍵,而最大一個的難題,就是導彈要“打得準”。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專家 楊寶奎:精準程度叫做外科手術刀式的攻擊,要指哪就打哪。
就這樣,楊寶奎帶領的團隊,在未知道路上一路前行20多年。一次,楊寶奎帶隊在外場做飛行試驗時,飛行試驗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故障,對于整個團隊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楊寶奎承受的,更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血壓突然升高,鼻血往外涌。頂著巨大的壓力,楊寶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將之前所有的試驗“歸零”。 一次次歸零,一次次重新開始。一百天以后,十萬字的報告出爐了,拿出了19條精準的解決方案。飛行試驗成功后,我國空地導彈如期順利定型。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空地導彈的國家,并且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主知識產(chǎn)權。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專家 楊寶奎:我為我從事一個保護國家的職業(yè),并且為我們國家填補空白,我感覺非常榮耀,我認為我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的閱兵式上,20歲的楊寶奎曾經(jīng)作為學生代表,正步通過天安門。

45年之后的2009年,楊寶奎研制的空地導彈在國慶閱兵式的空中梯隊亮相。而這一次,他作為科研代表在天安門觀禮臺上觀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