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 劉雙雙 徐志雄)
孫家棟:造“中國第一星”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50年放衛(wèi)星。”孫家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科研生涯。作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參與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中國第一”:第一顆導彈、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wèi)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第一顆資源探測衛(wèi)星、第一顆北斗導航衛(wèi)星、第一顆探月衛(wèi)星……
1951年9月,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預科班專修俄文的孫家棟被派往蘇聯學習飛機制造,由此開始了他7年“學飛機”的歷程。時年22歲的孫家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1958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學業(yè)回到祖國。之后,他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身)導彈總體設計部。學習飛行器發(fā)動機技術專業(yè),卻沒有從事飛機制造,而是被安排進入導彈研制部門,這是孫家棟科研生涯的第一次轉型。1960年,孫家棟參與的中國導彈試驗接連取得成功。
不久后,他和同伴們就嘗到了失敗的苦澀。1962年3月21日,中國首次獨立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彈道導彈“東風二號”起飛后很快失控,墜毀在距離發(fā)射塔架僅300米的戈壁中。孫家棟現場目睹了失敗一幕,痛苦不堪。通過分析,發(fā)現此次失敗是由一根導線斷開導致的,這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質量就是一切”。
1967年,由錢學森親自點將,38歲的孫家棟擔任“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總體負責人。從事9年導彈研究之后,孫家棟適應祖國的需要,進軍航天領域,開啟長達半個世紀的衛(wèi)星之路。這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二次轉型。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第5個用自制火箭發(fā)射國產衛(wèi)星的國家。孫家棟帶領團隊樹立起中國航天發(fā)展的一座豐碑。
以“東方紅一號”為新的起點,孫家棟領銜團隊研制發(fā)射了風云氣象衛(wèi)星、地球資源探測衛(wèi)星、北斗導航衛(wèi)星等。雖然也經歷了一些失敗,但是他總能帶領團隊查找原因、總結教訓后最終成功完成任務。
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啟動,時年75歲的孫家棟披掛出征,擔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當時,有些人對此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什么還要接受這項充滿風險的工作,萬一失敗了,他輝煌的職業(yè)生涯就可能蒙上陰影。孫家棟對此的解釋很簡單:沒有個人榮辱,只有國家需要。2007年11月5日,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成功環(huán)繞月球的那一刻,在歡呼的人群中,孫家棟輕輕地轉過身,擦去了臉頰上喜悅的淚水。這一幕通過電視鏡頭轉播出去,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張保淑)
黃旭華:一起深潛
黃旭華出生于1926年3月,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中國核潛艇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留下了中國核潛艇發(fā)展史上一段佳話,樹立了一座豐碑。
俄羅斯在發(fā)射載人飛船時,有一項儀式令人印象深刻。航天員進入飛船前,飛船總設計師會在任務書上簽名并告訴航天員:“沒有把握我不會送你們去。”
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有所不同。當中國第一代魚雷攻擊型核潛艇開展深潛試驗時,黃旭華說的是:“我和你們一起去。”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401艇”下水。4年后的建軍節(jié),它被命名為“長征1號”交付給海軍。隨后10余年,科研人員在后續(xù)型號上不斷改進。1988年初,“404艇”來到南海,準備向“極限深潛”的目標沖刺。
黃旭華對準備工作的要求細致而嚴格。例如,他要求在核潛艇的通海閥門、蒸汽管等八大系統(tǒng)關鍵部位都掛上牌子,注明該設備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怎樣、緊急情況下如何處置、由哪位艇員操作、誰負責監(jiān)控、總體建造廠的維修負責人是誰等,讓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雖然準備得很周全,參試人員仍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大考”當前,艇長王福山邀請黃旭華上艇,幫大家緩解一下緊張的情緒。
黃旭華的動員出人意料,他說:“作為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我對核潛艇的感情就像父親對孩子一樣,不僅疼愛,而且相信它的質量是過硬的。我要跟你們一起下去深潛。”
總設計師的職責里并沒有親自參與深潛這一項,世界上更是沒有先例。此時已經60多歲的黃旭華做出如此決定,讓人們大為驚訝,許多人都來勸他。
黃旭華很堅決。他誠懇地說:“首先我對它很有信心。但我擔心深潛時出現超出我現在認知水平的問題,而且萬一有哪個環(huán)節(jié)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時協助判斷和處置。”
這次深潛試驗取得成功并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404艇”成為中國第一代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的定型艇;二是從此以后,核潛艇總設計師隨同首艇一起深潛,成為了一項傳統(tǒng)。
(付毅飛)
屠呦呦:當代“神農”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醫(y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研究發(fā)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人類健康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1972年7月,北京東直門醫(yī)院住進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其中就有“523”項目“抗瘧中草藥研究”課題組組長屠呦呦——這批科研人員是去當“小白鼠”試藥的。
抗瘧藥的研究是在和瘧原蟲奪命的速度賽跑。此前,屠呦呦帶領的課題組已經篩選出了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它被稱作第191號樣品——此前的190次實驗都失敗了。
要深入臨床研究,就必須先制備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那個時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藥廠也都停了,根本沒有誰能配合你的工作。所以我們當時只能(用)土法。”屠呦呦說。
所謂土法,就是用7個大水缸取代實驗室常規(guī)提取容器,大量提取青蒿乙醚提取物。
乙醚等有機溶媒對身體有害,當時設備簡陋,沒有通風系統(tǒng),也沒有實驗防護??蒲腥藛T除了頭暈眼脹,還出現了鼻子出血、皮膚過敏等癥狀,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她的老伴李廷釗記得,那段時間妻子整天泡在實驗室,回家后滿身都是酒精味。“現在往回看,確實太不科學了。但當時的情況就是那樣。即使知道有犧牲、有傷害,也要上。”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前院長張伯禮說。
盡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個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發(fā)現了藥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藥理人員認為,只有確證安全性后才能用于臨床。
屠呦呦很著急。瘧疾這種傳染病有季節(jié)性,一旦錯過當年的臨床觀察季節(jié),就要再等上一年。于是,她干脆向領導提交了志愿試藥的報告。在報告中,她說:“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在醫(yī)院嚴密監(jiān)控下進行了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fā)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當年8月—10月,屠呦呦親自攜藥,去往海南昌江虐區(qū)救人。
(張蓋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