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全國各地的體育基礎設施都還比較簡陋,但一切在向好發(fā)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廣州越秀山體育場投入使用,不久后上海虹口體育場落成,北京工人體育場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竣工……一座座場館拔地而起,一批體育學校應運而生,廣播體操的旋律處處回響,“準備勞動與衛(wèi)國體育制度”(簡稱“勞衛(wèi)制”)及隨后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實施,掀起了新中國第一個群眾體育熱潮。“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毛主席的題詞為新中國體育事業(yè)奠定方向。
1979年,方鳳娣實在打不動了。堅持到30歲多,在那個治療多靠膏藥針灸和推拿的年代,已是少有的老隊員了。飽受膝傷困擾的姚志源也離開了賽場。
他們退役的那一年,國際奧委會在日本名古屋開了場對中國至關重要的會議。中國奧委會前副主席屠銘德是四名中國與會代表之一,執(zhí)委在屋里開會,他們守在外邊。這些年中國為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所做的斗爭終于要有結果了。
名古屋會議通過決議,承認中國奧委會代表全中國奧林匹克運動,臺灣地區(qū)以中國臺北奧委會的名稱留在國際奧委會內。
彼時,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已拉開帷幕。
在奮進中突破
1979年,體育界率先喊出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各行各業(yè)引起巨大反響。
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在世界杯預選賽上絕地反擊戰(zhàn)勝韓國隊,拿到世界杯參賽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作為青年學子立志報國的宣言,從燕園響徹神州大地,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喜訊不斷傳來。同年11月,五年磨一劍的袁偉民和張蓉芳、郎平等女排姑娘以全勝戰(zhàn)績奪得世界杯冠軍,實現集體項目零的突破。
“我看到中國女排拿下五連冠,看到李寧奪六金,看到許海峰的第一槍。我那時很小,但是我說長大以后要像他們一樣走向世界。雖然那時候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路有多長。”我國冬奧首金獲得者楊揚說。
1984年7月29日,美國洛杉磯,許海峰子彈出膛,為中國隊射落奧運第一金。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第一塊金牌。”許海峰回憶,直到第二天他才開始“有點感覺”。
那時,給許海峰頒獎的是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這位見證了新中國體育很多重要時刻的西班牙老人說:“今天是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一天。”
而9天后又迎來偉大的一天。“鐵榔頭”郎平率領中國女排擊敗東道主美國隊,為中國拿到集體項目奧運首冠。這樣,加上1982年的世錦賽冠軍,中國女排四年實現“三連冠”。到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錦賽連續(xù)奪魁,女排前無古人的“五連冠”激發(fā)了一代中國人投身改革大潮的豪情壯志。“女排精神”也作為奮勇拼搏的代名詞,成為民族的精神財富和國民的集體記憶。
后來榮譽滿身的郎平回憶說,感覺最特別的當然是1984年的洛杉磯,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洛杉磯定格的歷史瞬間,讓電視機前的方鳳娣也很激動。那時,她的兒子姚明快4歲了。
深知運動員個中辛苦,姚志源夫婦其實不太愿意讓姚明重走這條路。然而與籃球的緣分牽牽繞繞,姚明9歲進入徐匯區(qū)少體校,14歲進入上海青年隊,18歲入選國家隊,22歲以“狀元秀”身份登陸NBA。27歲那年,他還把女籃姑娘葉莉領進了家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