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體系。2018年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掛牌,把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提升到新高度。
……
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共同參與治理活動、共同分享治理成果。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
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才能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7月4日,重慶市江北區(qū)和韻家園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左)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一些剩下的食物是濕垃圾,裝在袋子里。扔的時候,濕垃圾倒進濕垃圾桶,袋子要扔進干垃圾桶。”上海市普陀區(qū)開開大樓小區(qū)的垃圾分類投放點,今年暑假迎來了20多名“小小志愿者”值守,家住該小區(qū)的小志愿者張?zhí)煊鲗绾瓮斗藕苁煜ぁ?/p>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作為一部地方性法規(guī),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垃圾分類投放正在改變居民以往“一包丟”的習慣。
上海,這座特大城市正以法治化、精細化、科學化的方式培養(yǎng)居民垃圾源頭分類的習慣。“針對特大城市管理需要,制定生活垃圾管理、食品安全、道路交通管理等法規(guī),推動城市管理精細化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說。
社會治理現代化,必然是治理方式的現代化,從單純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各種方式方法轉變。
魏禮群說:“改革開放前,國家主要通過行政措施實現社會的整合發(fā)展。改革開放后,逐步重視綜合運用經濟、法治、科技和必要的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不斷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綜合治理。”
一網聯通世界。當今,社會治理正在步入“智治”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yōu)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tài)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
每天清晨,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龍馬潭區(qū)分局紅星派出所民警郭奔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腦,對大驛壩社區(qū)的23個居民小區(qū)進行一次“鼠標巡邏”。
幾十年前騎車巡邏,現在依托智能化、大數據平臺實現隨時調取圖像、掌握現場情況。社區(qū)警務室接入了瀘州市“智慧云護城墻”系統,成為瀘州市治安防控體系的智慧“防火墻”。
“每半個小時,警務室值班民警就會對重點區(qū)域開展一次‘鼠標巡邏’,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立刻通報處理。”郭奔說。
圖巡發(fā)現大量人員聚集,報告派出所趕赴現場查明原因,將糾紛雙方負責人帶離現場,及時有效處置;系統從發(fā)現目標、人像盲比,到抓獲嫌疑人,僅用不到半個小時;電動車被盜,從接警、視頻偵查,到抓獲嫌疑人僅用3個小時……高科技助力社會治理,令人由衷感嘆。
網絡時代,社會治理方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jiān)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
在上海,用“繡花”精神交出一份特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答卷——積極布局城市管理“神經元系統”,升級建設“城市大腦”,已建成1個市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16個區(qū)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214個街鎮(zhèn)網格化管理中心、5902個居村工作站,實現城市管理公共空間全覆蓋;
在湖北,“智慧警務”建設,帶動形成互聯、互通的公安信息網,信息技術手段破案數占比持續(xù)達到80%以上;
在貴州,建設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政務服務“一張網”,“一網通辦”全省事,政務服務網上可查詢和辦理事項達58.8萬項;
在安徽合肥,企業(yè)辦事“不求人”“少跑腿”、居民生活“一鍵通”、堵車與上學等民生痛點逐步解決,人工智能讓老百姓享受到越來越多“數字便利”;
……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重頭戲,我國公共安全、社會治理加快進入云時代。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對城市監(jiān)測預警、應急指揮、智能決策、事件管理、協同聯動等實現綜合服務,讓社會治理駛上“高速公路”,正在全國落地見效。
為避免“神經末梢”問題上升到“中樞神經”層面解決,在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打通“微循環(huán)”方面,基層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