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
?。?949-1978)
一、前蘇聯(lián)、前民主德國返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旗幟
二、香港搶救征集珍貴書畫文物
三、香港搶救征集珍貴錢幣文物
四、楊銓捐贈文物
五、侯寶璋捐贈文物
通過前蘇聯(lián)和前民主德國返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團旗、從香港搶救征集珍貴文物、華人華僑捐贈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現(xiàn)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迅速扭轉鴉片戰(zhàn)爭以來珍貴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
回歸之路:
《永樂大典》成書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是我國歷史上享有盛譽的皇家巨典和百科全書。全書共計22937卷,分裝為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約8000種古代典籍,堪稱輯佚之淵藪。明嘉靖年間曾摹錄一套副本。《永樂大典》已知存世僅存800余卷、400余冊,每一冊均極為珍貴。

圖為展覽中的《永樂大典》。本報記者 張雪 攝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德國士兵曾從北京翰林院搶走3冊《永樂大典》,后收藏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1955年12月11日,前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渥向中國返還了這3冊《永樂大典》以及10面義和團旗幟。此前,1951年、1954年和1958年,前蘇聯(lián)分別向我國返還了前蘇聯(lián)國立列寧圖書館、列寧格勒大學等機構收藏的64冊《永樂大典》。
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文物小組克服艱難困苦,保護和追回了大量流失的文物。其中,又以《中秋帖》《伯遠帖》的回歸最為后人所樂道。

圖為展覽中的《中秋帖》(復制品)。本報記者 張雪 攝
《中秋帖》《伯遠帖》和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統(tǒng)稱為“三希”。清末時,中秋、伯遠二帖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其后幾易其手,輾轉至港。1951年10月,鄭振鐸得悉“二希”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協(xié)助下,啟動文物搶救工作。周總理高度重視“二希”的搶救征集,專門作出批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會主任徐森玉、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兼程南下談判,最終成功購回“二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shù)十年的顛沛流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