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高度重視麻風病防治工作,麻風病在絕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滅,全國現癥麻風病患者從1949年的50萬余人減少至3000余人。
無數醫(yī)務工作者不辭辛苦、默默奉獻,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病患們的希望。今天要講述的是一家三代醫(yī)生的故事。從1953年開始,爺爺張光祿、兒子張煥波和孫女張麗嬌,堅守麻風病防治一線,為無數患者帶來新生。
“放心,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
麻風病曾被稱作“絕癥”。很多麻風病人,被親人和鄉(xiāng)鄰排擠,甚至連村里的水井都不能靠近。有些麻風病患者走投無路,只能跑到深山或洞穴里居住生活。
囿于醫(yī)療技術的限制,麻風病的致殘率極高。張光祿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衛(wèi)生兵,復員后回到老家,看到麻風病人在苦痛中掙扎,張光祿感到心中刺痛。
“當時的興仁縣,麻風病人多,但醫(yī)生太缺乏了!父親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衛(wèi)生兵,只要需要,再苦他都會去。”張光祿的兒子張煥波回憶。1953年,張光祿從部隊轉業(yè),主動參與到了麻風病防治工作中。他跋山涉水地將深山或洞穴里的病人找到、接回村子,建立了興仁麻風村。
在那個年代,不光是麻風病人,就連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醫(yī)生、護士、家屬都很受歧視,很多人對張光祿避而遠之。即便這樣,他也從未想過放棄。他與40多個麻風病人,種玉米,養(yǎng)牲畜,同吃同住。

張光祿。資料圖
50年代初,國家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guī)模地開展麻風防治工作。從中央到省(市、區(qū))、地、縣組成了萬余人的防治、科研隊伍,建立了千余所麻風院、村、所、站,制定和及時調整了防治方針。1959年,按照當時省民政廳和衛(wèi)生廳的要求,興仁麻風村遷入了安龍大海子麻風村,合并成安龍麻風院。張光祿帶著幾十名麻風病患者,翻山越嶺,來到安龍麻風院,繼續(xù)守護著這些麻風病人,直到退休。
很多麻風病人會出現足底潰瘍、肌肉腐爛的癥狀,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惡臭。為了防止進一步感染,張光祿堅持定期為他們清理傷口。“他會把病人的腳抬起來放在他的膝蓋上,用小刀刮掉死皮,有時膿血會噴到他的胳膊上、衣服上,但他從來不嫌棄。”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張煥波眼睛紅紅的。
“放心,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這是張光祿對病人的承諾,傾盡一生,他都在踐行著這份承諾,為上千名麻風患者撐起了一片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