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隊球員馬玉河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木球半決賽中擊球(2019年9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民族式摔跤項目裁判長、天津城建大學體育部主任王建華說,單從運動項目起源上,越來越難判斷獲獎情況,說明各民族文化認同越來越強,反映出民族體育文化大融合的趨勢。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列入競技項目的民族健身操規(guī)定動作融合了維吾爾族舞蹈的頭部運動、景頗族的甩銀袍、藏族的手臂運動、蒙古族的硬肩、土家族的拍打動作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元素,傳承與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產。

湖南隊選手在第九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運動會木球決賽頒獎儀式上歡慶勝利(2011年9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
“許多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為多個民族所共有,成為維系民族感情、增進民族認同的載體和符號。”方征說。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長期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56個民族加強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四年一度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引導各族群眾增強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參與記者:江紅、盧羨婷、何晨陽、孫哲、牛少杰、張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