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公司表面上看,跟我沒有直接關系。查出問題后也根本不會想到和我有關系。”高守良回憶起這些,仍自以為高明。
然而,得意的背后卻是惶惶不可終日。2017年底,北京市委巡視組進駐市供銷合作總社,高守良無法平靜了,開始精心構筑攻守同盟。
他不僅對女兒和妻子詳加叮囑,還把留在手上的證據材料交給女兒銷毀,甚至切斷了父女之間的正常聯(lián)系。
“他說,你要是有急事的話,給我發(fā)個照片,我就給你回電話。否則,盡量不要聯(lián)系我。”高守良的大女兒坦言。
這只是第一步。為了應對調查,高守良絞盡了腦汁。他先后與16名涉案人員單獨見面,把受賄編造成借款或委托投資的謊言,還和涉案人員模擬調查現(xiàn)場,反復演練。
然而,一切都是徒勞。在確鑿的證據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下,高守良的腐敗路徑一點點地清晰起來。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無論你手段多么高超,無論你做得多么隱蔽,小伎倆都是不能跟強大的組織對抗的。”高守良表示。
“四個意識”個個皆無,“六項紀律”項項違反。不該做的事,他處心積慮、費盡心機;應該做的事,卻敷衍了事、毫無作為。“高守良當了多年的領導干部,尤其作為黨委書記,連‘四個意識’都說不上來,想了半天才編出一個‘自律意識’。”北京市紀委監(jiān)委工作人員說。
“我的罪行給黨、給市供銷合作總社抹了黑,帶來了損失。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我是組織、家庭的罪人,這種罪,今生是贖不完的!”即將面對法律懲處的高守良如今頓悟,卻為時已晚。(記者 郭云峰 通訊員 鄧煒晴)
?點評
翻開高守良的工作簡歷,32歲就走上副局級崗位,本可以大有作為,為何卻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剖析這一典型案例,就是要警示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從中汲取教訓、引以為戒。
扭曲的價值觀是重要誘因。高守良坦言,他知道沒有黨組織的培養(yǎng),就沒有他的工作成就和幸福生活,但內心深處卻認為,共產黨人不是“苦行僧”,不可能做到大公無私,不可能脫離低級趣味。所以,他雖然常常在口頭上講黨性、講覺悟、講奉獻,但一遇到具體事情,特別是在“房子、位子、票子”問題上,就盲目攀比,心理失衡,事事想回報,就想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拿些好處、占點便宜。理想信念喪失了、黨性覺悟沒有了,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錯位的權力觀令他瘋狂。高守良在擔任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一把手期間,大多數(shù)人對他的評價是專橫跋扈、盛氣凌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對權力的錯誤認知。因為手握重權,他飄飄然了,認為“一把手就應該有點霸氣”“辱罵干部是對干部的疼愛”,所以他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搞“一言堂”“家長制”,甚至視黨的紀律為兒戲,認為黨的紀律只是寫在紙上的要求,內心缺乏敬畏,自由主義泛濫,等等。加之他認為自己已經在局級崗位工作了25年,事業(yè)已到了“天花板”,最終越走越偏,嚴重偏離正軌。
高守良走到今天,除其自身原因之外,制度的不健全、監(jiān)管體制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因其集體所有制的特殊經濟性質,導致在經營決策、財務管理、部門設置、干部任免等方面出現(xiàn)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帶,間接給高守良為所欲為提供了便利條件,他甚至多次拒絕有關部門開展審計的要求,并指使相關人員謄抄、修改黨委常委會記錄,臨時編寫黨委常委會“三重一大”事項工作紀要,以應付市委巡視組的巡視。
此案是一起典型的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組織領導人員貪腐案,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一方面,國有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領導人員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的侵蝕,調整心態(tài)、擺正位置,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yè)和集體企業(yè)領導人員的監(jiān)督也要重視起來,不僅要壓擔子、要成果,更要加強教育、管理、交流和監(jiān)督,通過深化標本兼治,正本清源、凈化生態(tài),切實形成不敢腐的持續(xù)震懾、扎牢不能腐的制度籠子、增強不想腐的思想自覺。(瑾閩 楊琦)
原標題:《守良不“守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