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讓文物說話”,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文化遺產(chǎn)?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題:“讓文物說話”,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文化遺產(chǎn)?
中新社記者 馬學玲
“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一眼千年”的敦煌莫高窟。
20日上午,他又來到嘉峪關關城,登上城樓察看關城整體面貌,聽取河西走廊長城、關隘歷史文化情況介紹。
從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國粹,到不為人熟知的民間手藝,一直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強調“讓文物說話”,講述中國,溝通世界。

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并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多次“打卡”博物館 “讓文物說話”
在地方考察中,習近平多次來到博物館。
2014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在珍貴館藏文物展臺,他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們“小心別碰到,砸了我得負責”,引來大家一陣笑聲。
展覽中,670多個文物組件一一陳列,習近平一邊認真觀看、聽取介紹,一邊同專家交流討論。他指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15年2月,習近平在西安市博物院參觀時強調,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這里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2017年4月廣西之行中,習近平考察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時指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2019年7月在內蒙古考察時,習近平來到赤峰博物館,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并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親切交談。他指出,要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培養(yǎng)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今次在敦煌莫高窟,習近平走進洞窟實地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壁畫。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他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

資料圖:2019年7月10日,兩名參觀者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拍照。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身體力行 傳承歷史文脈
習近平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的重視,體現(xiàn)在日常工作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和故事里。
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調研的習近平來到成都市郫都區(qū)唐昌街道戰(zhàn)旗村。在“唐昌布鞋”展示臺前,習近平笑著說:“我花錢買一雙!”唐昌布鞋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用一針一線縫出來的“非遺”。
2017年7月,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不久,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jīng)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鼓浪嶼成功申遺的背后,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jù)媒體報道,如今被視為鼓浪嶼“地標”建筑的八卦樓,曾經(jīng)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得知修繕工作經(jīng)費困難,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立即指示有關部門撥出30萬元人民幣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