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華社以“習近平的民生關切事”為主題,分別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7個方面,以22個故事為線索,寫了7篇文章,集中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我國民生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取得顯著成就,充分展現(xiàn)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將7篇文章再濃縮,22個故事再精編,力爭用幾分鐘讓你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深厚情懷。

【故事一·一首歌的溫暖】
2014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這里的孩子們,并聆聽孩子們歌唱《感恩的心》。習近平總書記說:“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如今,有些孩子已經(jīng)走出福利院,依舊不忘習爺爺?shù)慕陶d。聾啞女孩王雅妮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好好學習,學業(yè)有成”的叮囑,成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美容課老師。她希望把學到的美容美發(fā)技能,教給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
福利院里,孩子們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歡聲笑語無處不在。
【故事二·一棵樹的關懷】
北京市通州區(qū)貢院小學學生畢楊難忘綠心城市森林公園的一棵側(cè)柏。 “這是習爺爺和我們一起種下的。”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綠心城市森林公園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他一邊勞動,一邊向身邊的少先隊員詢問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情況,祝他們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
現(xiàn)在,畢楊開始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擇菜、洗碗、洗衣服、掃地拖地……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勞動意識融入生活之中。她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書本以外的廣闊天地,今年以《我們都是成長中的小樹苗》為題參加了演講比賽,又隨爸爸媽媽一同參觀了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故事三·一封信的期待】
陜西省銅川市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孩子們因為一封信,和遠在北京的“大朋友”習爺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2018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陜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的學生們回信,祝他們和全國各族少年兒童節(jié)日快樂。“希望你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叮囑。
一年多來,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北梁紅軍小學在師生中大力開展系列紅色教育活動,讓革命故事走進了校園,走進了孩子們心靈。
“我們一定會銘記習爺爺?shù)慕陶d,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長大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北梁紅軍小學學生王天嬌語氣堅定,稚嫩的臉上綻放出甜美的笑容。

【故事四·安全上學路】
“孩子有沒有學上?”2018年春節(jié)前夕,當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大涼山腹地昭覺縣看望貧困群眾時,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是他心中的牽掛。這份牽掛,海拔2700米高山上的“云端小學”昭覺縣瓦吾小學的師生感受尤其深刻。
4年前,彝族男孩阿作伍勒剛?cè)雽W時,需要沿著陡峭山路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4公里外的學校。2015年,縣城通往瓦吾小學的水泥路修通,阿作伍勒上學時間縮短了一半;2017年,新校舍落成,孩子們搬進明亮安全的教室;曾需要挨家挨戶找回輟學放牛娃的校長,現(xiàn)在有了247名學生;學校建起足球隊,阿作伍勒成了一名足球小將。
去年夏天,沿著校門口的路,阿作伍勒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坐著動車到南京參加足球友誼賽。被層層山巒阻擋的教育之光,照耀進了幼小的心靈,夢想開始啟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