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居民在分類扔垃圾。 謝 飛攝

布達佩斯一棟公寓的樓道里,一位母親指導孩子將垃圾放進分類垃圾桶。 翟朝輝攝

河內的超市里用香蕉葉包裹的小蔥。 趙 青攝
德國:習慣成自然
謝 飛
德國是歐洲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之一。隨著垃圾分類概念深入人心,嚴謹細致的德國人早已對垃圾分類習以為常,相關規(guī)定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執(zhí)行。
在德國,垃圾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家庭垃圾、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廢舊紙張等。這樣的分類可以保證不同種類垃圾得到恰當的處理。比如生物垃圾,只包括食物殘渣(包括已烹飪和未烹飪)、過期食品(去除包裝)、水果、蔬菜、雞蛋殼、鮮花、其他植物等,將被直接用作生成沼氣;再比如廢舊玻璃,還細分為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也是為了方便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總體上看,德國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垃圾分類,有效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效率,減少燃燒、填埋等垃圾處理方式的工作量,從而達到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目的。在德國,一般家庭住宅樓都設有專門的室內或室外垃圾房用于放置各類垃圾箱。其中,有黑色(黑色蓋子,不可回收生活垃圾)、黑色(棕色蓋子,廚余和生物垃圾)、藍色(廢舊紙張)、綠色(廢舊玻璃)、橙色(可回收垃圾)等。在很多垃圾房中,都張貼有比較形象的垃圾分類說明,用以指導居民正確分類垃圾。
目前,德國垃圾分類主要靠居民自覺,原則上并沒有對垃圾分類執(zhí)行不力的處罰措施。不過,住宅樓的物業(yè)公司、負責回收垃圾的相關環(huán)境部門都會對居民垃圾分類予以監(jiān)督和指導。在筆者所居住的公寓樓內,曾經發(fā)生過有人將未折疊拆解的大型紙質包裝箱放在垃圾房地面上的情況。物業(yè)管理員就在垃圾房門口張貼了一張帶有照片的告示,敦促事主盡快將垃圾按規(guī)定處理,否則環(huán)衛(wèi)部門就有權利拒收本樓的垃圾。由于拒收垃圾將會影響本樓其他住戶的正常生活,當事人“壓力山大”,很快就按要求把垃圾處理好了。
對于可回收塑料瓶,德國的處理頗具特色。從超市買回來的大部分飲料、礦泉水等帶有塑料瓶包裝的產品都已包含了0.25歐元的“塑料瓶押金”。使用過后把帶有可回收標志的塑料瓶投入回收機,會得到一張帶有金額的憑證,可用作代金券在超市內繼續(xù)消費或在收銀臺申請退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卻讓塑料瓶回收和再利用得到了普及,有效提高了有害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