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歷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qū)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干部學院的收藏室,仿佛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表、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么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里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里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范凌志攝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給記者指可可托海的地理位置。范凌志攝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室。范凌志攝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范凌志攝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范凌志攝
激情燃燒抵擋不住歲月輪轉(zhuǎn),作為資源輸出地,“資源枯竭了怎么辦”是可可托海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公司總經(jīng)理冒松山的辦公室,他向記者回憶起當年轉(zhuǎn)型的陣痛:近百名想不通的工人吃睡在他和其他干部的辦公室,要求解決減員帶給他們的生計問題;送工人們到外地招工企業(yè)時,老人孩子哭成一團……“那場面再也不想看見。”冒松山說。
2014年5月,新疆發(fā)改委批復可可托海轉(zhuǎn)型總體思路:恢復生態(tài)惠民生,完善基礎促發(fā)展,產(chǎn)業(yè)搬遷謀轉(zhuǎn)型。通過培育旅游支柱產(chǎn)業(yè),優(yōu)化城鄉(xiāng)空間格局,恢復自然環(huán)境,建設邊疆祥和之地,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可可托海工礦區(qū)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城鄉(xiāng)、生態(tài)、民生、機制“五個轉(zhuǎn)型”。記者了解到,可可托海沿街始建于上世紀70到90年代的33棟舊樓、600戶30760平方米企業(yè)職工住房,進行了美化和節(jié)能改造,人均住房面積由不足13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
如今,走在富蘊縣的街頭,很多人會因這座西部小縣城的整潔有序而驚訝。新建成的數(shù)字化公廁在街頭隨處可見,綠植、自動售貨機甚至讀書角都成了公廁的“標配”,輕柔的音樂和墻上的攝影作品讓人感覺像在五星級飯店?!董h(huán)球時報》記者還體驗了一把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手紙機:站在機器前,攝像頭3秒鐘就能掃描人臉,機器隨之提供適量的紙巾。“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抽太多紙造成浪費了。”清潔員說。
“可可托海的歷史是新中國70年歷程的見證和縮影。”采訪即將結束,付靜帶記者來到可可托海干部學院,2015年以來,這所院校依托可可托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整理、提煉可可托海的歷史文化,開發(fā)、完善形成五大教學板塊、三個核心板塊、九種教學形式的課程體系,能同時接納培訓150名學員。“可可托海就是一塊璞玉,現(xiàn)在全國人民終于看到它的光芒了,設立干部學院,也是想向全國宣傳可可托海的故事和精神??煽赏泻Ec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沒有一刻是分開的。”付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