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觀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習近平為何提倡“相向而行”?
作者 鐘三屏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舉行。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框架下合作從愿景走進現(xiàn)實,參與國遍及亞歐非美各大洲,成為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chǎn)品。
在“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的過程中,“相向而行”既是習近平所倡導的,也是他始終堅持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相向而行,心連心,不后退,不停步,我們終能迎來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的那一天。”

資料圖:2019年4月18日晚,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nèi)的“絲路金橋”主題景觀點亮燈光。該作品作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題花壇亮相。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關(guān)切舒適度
面對共建“一帶一路”的伙伴,習近平不止一次提及“舒適度”這一概念。在巴基斯坦議會發(fā)表演講時,他表示,中方“愿做南亞國家的真誠伙伴,同地區(qū)國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顧彼此舒適度,確保雙方關(guān)系長期健康發(fā)展”。他還向多國領(lǐng)導人和一些國際組織負責人表示,要“照顧各方舒適度,不強人所難,不干涉他國內(nèi)政”。
“照顧各方舒適度”,意味著共建“一帶一路”是以尊重、平等為前提,以互利、共贏為結(jié)果。誠如習近平所言,“要在發(fā)展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利益”,“凡事大家商量著來”。
關(guān)切舒適度還體現(xiàn)在從文化、社會和制度層面換位思考。習近平說,“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