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是的,沒錯,“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個兩個領域的改革,是全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了經(jīng)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一口氣提出336項重大改革舉措。
你沒看錯。是的,336項重大改革舉措!
為何要“全面深化改革”?一項一項改,不行嗎?答案還真是不行。
因為,中國有雄心壯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制度是管根本的。
習近平說,我們之所以決定這次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就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的。
199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那就是2022年。
習近平說,這次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戰(zhàn)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它開啟了中國制度建設的“后半程”。
十八大之前,是“前半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jīng)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
十八大之后,是“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wěn)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這后半程,很難。
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lián)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以前,誰也不敢想,所有領域都要深化改革,現(xiàn)在要一起地、系統(tǒng)推進改革。
以前是點的思維、線的思維,現(xiàn)在是面的思維、體的思維。換句話說,改革“升維”了。它需要新時代領導干部,有系統(tǒng)思維,有改革魄力。

五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5年多,我們都經(jīng)歷了。
用《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專欄一篇文章的話說:
這5年多,是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壘臺、積厚成勢、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關鍵時期。
這5年多,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迎風破浪、大刀闊斧、上下聯(lián)動、蹄疾步穩(wěn)。
截至2018年底,1932個改革方案推出,改革搭起了“四梁八柱”。
今年是2019年。而要“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時間很緊了。
當下,我們確實要”繼續(xù)打硬仗,啃硬骨頭,確保干一件成一件”。從而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打下決定性基礎。
唯有如此,唯有扎實的成果,“劃時代”的定位才更有分量,更加厚重。
十一屆、十八屆的兩個“三中全會”,尤其是后者的價值,歷史將會給出更深刻的答案。
來源:學習小組
